“日子越過越好嘍!” 京西大山深處開通公交後的變化

山高谷深,狹路蜿蜒,一輛6米長、白綠相間的金旅車攀爬而上,從丁家灘出發行駛51公里,經過數個S彎兒,終於抵達門頭溝馬套村村口。早上9時,M37路站牌旁,幾位上了歲數的村民早已等候在此,要乘坐這趟特殊的公交車下山進城。“沒這趟車時,進城辦事兒,搭不到車只能腿兒著下山。”提起這趟大山公交,熱情的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馬套村,位於門頭溝與河北交界,四面環山,無一塊平坦之地,常住村民百餘人,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由於耕地少、山場面積大,大部分村民以養山護林和林權收益為基本收入。

“年輕人走出大山了,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老人。”今年60歲的韓明芳每兩週就要下次山,進城給患有心臟病的老伴兒開藥。過去多年間,每次下山去醫院,她都要凌晨3點摸黑出門,走倆鐘頭山路,到大村趕唯一一趟5點多的公交車。像她一樣的村民不在少數。

走出大山不易,村民們能不出門就不出門。“過去,頭髮長了都自己在家剪,哪裡有髮型可言。”韓明芳愛美,頭上頂著時髦的小彎兒捲髮,如今除了下山去醫院開藥,她也能定期去理髮店捯飭一下了。

2018年12月,響應門頭溝區“村村通公交”需求,北京公交集團客八分公司開通了M37路,從丁家灘往返馬套村。山路狹窄,大公交車上不去,只能用一輛11座金盃車運送村民,點對點運營,中途沒有設站。去年下半年,隨著道路條件有所改善,M37路更換車型為22座金旅車,讓更多村民有車坐。

“田師傅好!”“田師傅辛苦啦!”幾位村民上車時,紛紛熱情地向駕駛員田金明打招呼。“田師傅駕駛技術特棒,別看山路這麼多彎兒,我從來沒暈車過!”聽到村民誇獎,戴著口罩的田金明不好意思地笑了。

田金明是門頭溝龍泉務村人,也是一位開了15年公交車的老司機。每天行駛在山路上,他總結了不少安全行車經驗,“隨著彎兒慢行,很少踩剎車,村民們就不容易暈車。”馬套村至大村的盤山公路,崎嶇多彎,有著45嶺之稱。田金明駕車時眼觀六路,瞄著拐彎處鑽出的對向來車、隨時可能竄出的野雞、後方超車,還要警惕落石。

田師傅人緣好,除了駕駛技術高,還因為熱心腸。“村裡人都有田師傅電話,孩子從城裡捎點兒啥,在始發站放他車上,就給我們帶上山了。”馬套村村民李阿姨說,前些日子給孫子買的小三輪車,就是田師傅幫忙捎來的。疫情期間,在城裡工作的年輕人不方便回村,老人們便將急需的物件託田師傅運下山。

大山公交,惠及的村民越來越多。今年7月1日首車起,M37路雙向增設芹峪口、芹峪、立石臺、躍進村、山神廟、大村南口、大村共7站,每天往返兩趟,解決千餘名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盼了50多年,終於盼來這趟公交車,太方便了!”山神廟村媳婦李榮英今年71歲,孃家還有年過九旬的老母親住在馬套村。過去由於出行不便,一年只能靠孩子找車回去一次。M37路開進村第一天,她就拉著老伴兒坐上這趟車,回馬套村看望老母親。

“現在,不但村民進城回鄉方便了,村裡的農產品也能走出大山了。”山神廟村黨支部書記王永亮說,常有村民帶著吃不了的倭瓜、土豆、黃瓜等農產品,坐車下山到集市上賣了掙點錢。

自2008年開始,北京公交集團客八分公司陸續配合延慶區、門頭溝區開展“村村通公交”工程。截至2020年7月底,累計開通村村通公交線路89條。目前,北京全市3916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客車率100%。

出行方便了,不僅村民抬起腳就能走出大山,越來越多的城裡人正被吸引著走進大山遊玩。馬套村西側200米,南石洋大峽谷景區正在修建,旅遊業將成為馬套村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日子越過越好嘍!”馬套村黨支部委員李榮林望著村裡正在改造的一棟棟青灰色二層小樓,滿懷期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85 字。

轉載請註明: “日子越過越好嘍!” 京西大山深處開通公交後的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