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著,不以山海遠。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們的外交事業最為合適,志趣相投的人,怎會會以山水相隔而覺得遙不可及呢?大海之闊,本非一流之歸。將地球劃分為同一村,也有無數不同的組合者,千人千面,我們求同存異。有人曾一錘定音,弱國無外交。
二戰之後,我國陷入了長達40年的冷戰,時20世紀70年代,我國正式打開了外交事業的新局面,自此之後,與我國建立友好關係的國家如同雨後春筍。1971年8月,我國與伊朗正式建交,這是跨越歷史長河的再次重逢,我們滿心歡喜。因為早在1000多年以前,我們與伊朗早有接觸。那時候的伊朗我們稱其為波斯,如今的伊朗便是化波斯而來,他們有近60%的人口是波斯人。
波斯最初與我們有的聯絡是商品貿易,那時候我國的絲綢工藝有大國工匠之名,絲綢商品由古印度傳入波斯。彼時波斯地處獨特,它如同連線東亞與西亞的一箇中轉點,古代西域充滿了神秘色彩,也孕育了一眾古文明。當時古羅馬與古埃及的文明也是聲名遠揚,東方古國與西域的聯絡便由波斯承接。
西漢公元前114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由此揭開了西域的神秘面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國與波斯之間的交往打開了局面。再到公元前119年,張騫二度出使西域,波斯與我國也有了直接的聯絡,經濟文化的往來促進的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志合之道。
公元前119年,一條橫跨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被開拓入世,中國與波斯有了直接的貿易往來,我們的絲綢由此進入了波斯市場。那時候,絲綢在各地都是很受歡迎的,波斯人尤為喜歡。在開拓絲綢之路前,波斯國王密特里達提二世曾遣使二度訪問中國。
就算王朝更迭, 波斯與我國古代王朝的文化交匯與貿易的往來從未間斷。古波斯有諺語稱中國不僅有理論,還有技術。據2001年錢幣雜誌刊載,我國133號唐基出土了大量的古波斯銀幣,這都是我們曾與波斯友好往來的證據。波斯來使,帶來的文化交匯不止一星半點。元明時期,我國開創學堂專為培養波斯翻譯人才,所以波斯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源遠流長。
據記載,在我國的古代王朝中,研究最為深厚的幾門外語,波斯語要佔其中一席之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盛行。此時波斯與我國的交流更多地滲透在佛法之中,有史可鑑,南北朝時期,波斯出使高達十餘次。當時僧人禮佛,將佛法普及得人人信仰。公元148年,便有高僧在漢地譯釋佛經,其中有名者,安世高前後共翻譯佛教經典百餘部。
如今波斯已成伊朗,偶爾我們還是會親切的稱其為波斯人。那麼波斯這個名字最初起源於歐洲的古希臘語,從公元前600年開始,波斯這個名字名聲鵲起。公元558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給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盛。那時候,這個王朝一度被世人稱為波斯第一帝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波斯地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統一。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強勢終結古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成為了西亞地區的中心漩渦。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王朝如同朝陽,起落有序。波斯與中國,以絲綢開啟交往局面,又在瓷器,佛教文化得交往之中加深。中國工藝湧入波斯市場大受歡迎,而波斯水果進入中國直供皇室。尊重體現在來往的點點細節之中,1516年波斯旅行家一本《中國紀行》將兩國之間的相互尊重與愛護,寫得細緻入微。這本書也成為了我國與波斯長達幾百年得友誼見證。
我國與波斯近千年的文化交流過程中,他們又稱我國的文明為何呢?他們當時對我們的稱謂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秦。如果說在西亞,波斯獨強勢,那麼無疑我國屹立於東方,東西兩國也算是心心相惜。眾所周知,我國大一統於秦朝。秦始皇以法律手段嚴明紀律,使得當時秦朝崛起而聲名遠播。秦人以法正朝綱,彼時古印度文明為東方文明充當了傳播者。
當時的波斯與中國並無直接聯絡,他們大多都是從古印度人的嘴裡,聽到關於東方之國的傳聞。自絲綢之路得開啟,波斯開始瞭解我國的時候,已然過秦超幾百年,但是,他們稱呼我們為秦,已經由來已久。近500年的習慣,讓他們沿用下來。
長時間下來,他們得口音也走向統一,將中國稱為秦得時候,總有親切得類似於現在所說得親字。對於這個稱呼,我們也是欣然接受。自1935年波斯宣佈改名為伊朗之後,波斯不在,而友誼常青。於中國而言,波斯一名代表得是1935年之前伊朗的一種文化,一種魅力。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不管稱謂如何,並不會影響我國與波斯千年以來的友誼。古有投桃報李之說,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文化交相輝映,我們都在以一種和諧共處的態度對待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同心共濟,方能攜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