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規則的設立,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股票市場的退市率水平。但是,在非理性的市場環境下,卻容易誤傷一些正常經營的上市公司。縱觀當前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價格表現,不少傳統週期行業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部分大盤股上市公司已經跌至1、2元的股票價格水平,作為曾經市值高達千億以上規模級別的包鋼股份,其股票價格也非常接近1元的價格水平,意味著股票已經處於面值退市的邊緣。
在A股市場中,面值退市的規則,除了極個別的上市公司面值不是1元之外,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每股面值為1元。言下之意,對面值1元的上市公司來說,基本上適用於面值退市的規則。
對長期虧損股票、ST及*ST股票以及財務造假等型別的上市公司來說,從A股市場中退市並不可惜,因為企業的質地很糟糕,長期佔據著市場的資源並不合理。這個時候,對上市公司來說,要麼按照退市規則完成暫停上市乃至終止上市的程序,要麼就要看市場價格的自我調節,假如市場認可度非常低,長期處於資本拋售的狀態,那麼股票價格過度低迷同樣也會引發面值退市的危機。
這些年來,觸及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多,但大多數屬於績差股或觸發強制退市條件的企業。但是,對處於正常經營狀態的上市公司來說,是否同樣適用於面值退市規則,就備受關注。
近日,銅陵有色副總經理丁士啟建議,把縮股或合併股份作為市值管理的工具。與此同時,就在近期,包鋼股份相關人士也表態稱,目前A股上市公司進行送轉,股東會可以決策實施,但相反方向的縮股卻並沒有先例。
縮股或合股的概念,對投資者來說,既可以說陌生,但也可以說熟悉。究其原因,雖然國內市場尚未有過縮股的先例,尚待政策法規的進一步修訂,但是與我們鄰近的港股市場,不少上市公司卻頻繁上演縮股或合股的策略。但是,對頻繁縮股或合股的上市公司,似乎市場對它們並不友好,甚至用老千股來描述它們的行為。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可以規避上市公司的無辜退市,本來屬於一件好事。但是,在實際情況下,若上市公司拉開了縮股或合股的序幕,那麼未來不排除在A股市場中重演港股老千股的一幕。
事實上,並非採取縮股或合股策略的上市公司都是老千股。一般而言,港股的老千股具有幾個典型的特徵。
其中,股票上市多年基本上不分紅,也是我們常說的鐵公雞。但是,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長期以來卻熱衷於融資圈錢,把投資者的切身權益不斷攤薄。
再者,老千股頻繁使用縮股或合股的策略,對價格極低的老千股來說,它們就會使用縮股的策略變相抬高了價格,並減少公司的股份數量,但對股東來說,本身的資產與利益並未因此增加。但是,因上市公司缺乏了基本面及成長性的有效支撐,縮股後虛高的價格很快又步入跌跌不休的狀態,當股票價格重新跌至低谷價位後,上市公司又一次採取縮股策略,最終陷入惡性迴圈的狀態。
此外,老千股善用財技,多年來透過關聯交易、再融資等手段不斷攤薄投資者的切身權益,但長期下來,投資者很難收穫真金白銀的回報。專門玩弄財技的手段,有時候顯得很隱晦,但卻在不經意間損害了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港股老千股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這也成為了港股市場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但是,這些年來,投資者談起港股老千股,難免會感受到心有餘悸。
回到A股市場,在特殊的環境下,偶爾採取一次縮股的策略來挽救企業面值退市的危機,尚且可以理解。對部分大盤股來說,在行業低迷期以及市場低迷期的背景下,若因面值退市而誤傷,確實比較可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未來可能對相應的規則有所放開,但在監管方面,確實需要有針對性對策。例如,應該嚴格規定縮股的頻率與次數,維護投資者的切身利益,避免出現港股老千股的問題。又如,在上市公司選擇市值管理工具的時候,應該要以投資者優先原則,充分尊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意見,儘可能縮小資訊不對稱的風險等。
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長期低迷,雖與企業所處的產業週期、市場環境等因素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與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市值管理方式等問題有關。
在面對危機的時刻,上市公司應該積極考慮到緩解經營困局的對策,若只是依靠縮股等策略挽留上市的資格,卻不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經營的問題,那麼縮股之後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仍然會延續之前的下跌趨勢。由此一來,對縮股的對策,只是緩解一時的危機,卻並未解決掉問題。假如發生這樣的情況,還不如申請主動退市,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申請重新上市,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未必是壞事。
除此以外,當上市公司面臨股價跌跌不休乃至接近面值退市警戒線之際,最先考慮的,並非縮股等臨時抱佛腳措施,更應該拿出誠意與股東們共渡難關。例如,大股東及相關董監高承諾未來一年乃至三年不減持股份、大股東大額增持股份等。此外,對部分大盤股來說,可以積極藉助自身所處的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積極開展轉型乃至優質資產注入等舉措,只要讓市場看到上市公司足夠的誠意,並從真正意義上重視股票的價格波動,那麼上市公司股票價格企穩的機會也就更加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