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個方面來看,股票市場肯定已經走過了最差的時候,當然不排除未來會有波動。”
5月12日,景林資產創始人、董事長蔣錦志在諾亞財富舉辦的“對話景林,價值中國”線上直播活動中如是表示。
蔣錦志是知名私募大佬,歷任深圳交易所國債與期貨部經理、國信證券總裁助理、粵海證券(香港)董事長,2004年成立百億私募上海景林資產管理公司,由於鮮少公開露面發表觀點而顯得頗為神秘。
在這次活動中,蔣錦志分析了新冠疫情對於全球化、中國製造業、消費行業、港股、美國中概股的影響,以及未來投資上的變化和機會等。
疫情短期內延緩了產業鏈轉移
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很多國家開始審視關乎民生的產業是否自主可控,是否依賴全球分工,所以很多國家在重新思考產業鏈佈局,
在蔣錦志看來,全球化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長期來看是一個必然趨勢。企業的決策來自於生產成本、市場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說,全球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短期逆全球化的趨勢正在加強,但產業鏈能否真正轉移,蔣錦志認為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首先,如果只轉移產業中的一環是不夠的,產業鏈往往需要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的轉移,不然只有一個環節轉移過去,企業生產和運輸成本都還是很高。
其次,轉移需要大量的重新投資。尤其在目前的情況下,疫情削弱了總需求,導致很多企業的未來資本開支比較謹慎。“所以有經濟學家說短期疫情加速了產業鏈轉移,但我認為實際是延緩了產業鏈轉移。”
第三,轉移到一個新的地方,需要大量技術;
第四,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法律制度;
第五,企業需要考慮成本和效率,有些國家,例如東南亞,雖然工資低,但是效率一時半會提不上來;
第六,需要靠近一個比較大的消費市場,因為你的產品要出口要那裡去;
第七,關稅也需要考慮。
綜合各個方面,中國在各個方面都有明顯優勢,中國有數量龐大的工人群體和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從前幾年開始,中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或超過美國。另外,中國的配套產業鏈非常齊全,生產企業的成本就會低很多。從這個角度看,只要中國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降低稅費,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依然很明顯。
“舉例來說,特斯拉上海工廠從開工到投產,也就9-10個月左右,全球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達到這麼快的速度。即使今後有部分產業會從中國轉移出去,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形成很大規模的轉移。剛才我也說了,相反的,由於短期疫情導致了需求減少,企業盈利減少,企業為了節省投資,短期內可能延緩轉移速度。”蔣錦志說。
反觀美國,過去幾十年的製造業大量外移,並沒有影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且美國過去10-20年湧現了大量優秀公司,有很多全球最優質的投資標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長期非常看好中國的供應鏈、中國的企業盈利。我們長期還是非常看好大中華地區和中國資產的投資機會。”蔣錦志表示。
股票市場走過了最差的時候
在蔣錦志看來,我們已經走過了股票市場最差的時候,最差的時候是3月中下旬附近。
第一,從目前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美國、歐洲的疫情資料已經過了最差的時候;
第二,看股票市場是不是最差時候,不是看經濟是不是最差,而是要看市場的恐慌程度。股市一般都提前實體經濟半年到一年時間,預期最差的時候,最恐慌的時候,股市最差。
第三,由於股票市場三月底以來反彈了不少,所以,也不排除未來股票市場有波動。也不排除很多國家復工復產之後,疫情會二次影響。“但是儘管有這樣的影響,我覺得最差的時候還是過去了。”蔣錦志說。
如果市場再出現下跌,蔣錦志認為,從長期來看,將是挑選一些優質公司比較好的時候。
在蔣錦志看來,大部分經濟體到2022年經濟可以恢復,很多到2019年的時候就可以恢復了。從DCF(現金流折現)來看,一兩年情況不好,對長期盈利影響不大,經濟體如果能儘快恢復,對股票不用太擔憂。
談到具體的企業時,蔣錦志做了三種分類。第一,短期由於疫情影響,很多國家要分散其供應鏈,對很多國家企業會有影響。第二,經濟活動數字化和線上化會大幅度提升,消費者習慣也會發生很大變化,例如線上會議,疫情之後可能會減少,但趨勢會形成。第三,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加速龍頭崛起。長期來看,利好龍頭。小的企業無法生存,龍頭會更好。
此外,蔣錦志強調,在疫情發生後,各國都在進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政策。在負利率和零利時代,持有現金是越來越不划算的。在這種情況下,優質股權的就越來越有價值了。資料顯示,過去30年整體來看,標普是跑贏黃金的,所以投資優質的股權,能戰勝通脹。
中國消費市場投資機會巨大
在談到消費行業時,蔣錦志指出,今年的必選消費受疫情影響是比較小的,因為它們是必需商品,所以這些企業的防守性比較好。
“但如果看整個消費品行業,我認為中國消費市場的投資機會是巨大的,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將會是未來全球最大的一個投資市場。”蔣錦志分析,中國目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或者超過美國了,但我們的人均消費和服務支出不到美國人均的1/10。如果中國人均消費支出不斷增加,中國的消費市場還會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中國的經濟增長,未來會越來越多地靠消費來支撐。
“如果看全球的消費公司、科技公司、醫藥公司,中國的公司和市值跟美國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換個角度看就反映出了中國這些行業未來有不少投資機會。”蔣錦志說。
指數的估值方面,蔣錦志認為,滬深300和MSCI中國指數的估值,處在過去10年的歷史均值附近,低於美國。但對於中小板和創業板,他不認為現在是一個比較低的估值。
恆生指數則處在過去20年的最低估值水平。港股上很多公司的股息收益率在6%以上,估值又很低。“如果一些港股公司能夠更重視股東回報、更重視分紅,我覺得會有不錯的投資回報。像美股中的星巴克、麥當勞等淨資產都是負的,因為它們不但把每年掙的錢作為派息,還借錢進行回購。”蔣錦志指出。
外資淨流入中國是長期趨勢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博弈已經成為了未來5年甚至10年的一個新常態。反觀國內,又有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推出等一些利好,那麼,會對中概股投資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蔣錦志認為,短期肯定會對紐交所、納斯達克市場有影響,中美關係是一方面,更多的原因是註冊制的推出,效率和速度會比以前有大幅度提升,這肯定會減緩很多企業去美國上市的程序。但美國市場還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場,因為相對來說,它還是更多的實行註冊制和備案制,效率、確定性都很高,上市的時間表非常好預測,而且再融資的效率也非常高。“所以其實在哪上市不是特別重要的因素,只要企業足夠優秀,在美國上市也會吸引大批投資者。而對於因為市場噪音導致中國企業的估值下跌的情況,如果跌得比較多,絕對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
關於外資在中國的投資趨勢,蔣錦志認為,第一,目前全球資產很明顯嚴重低配中國。
中國佔全球GDP大概16%、17%左右,但中國在MSCI的權重只有百分之四點幾,中美的市值比大概也就是1/3左右,所以全球資產投資中國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從長期趨勢來說, MSCI裡面中國的權重應該是越來越高。從這個角度來說,相對於經濟體量和股市的市值,全球資產嚴重低配中國,外資淨流入中國是個長期趨勢。
第二,考慮到全球主要經濟體疫情以後都搞零利率、負利率或者大放水。回過頭來看,相對於歐美,中國這一次貨幣政策是最有節制的,相對來說放水比較少。相比較疫情之前,中美10年期的國債利差擴大了50多個基本點,從短期利差擴大的角度來說,中國資產對外資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