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來了 資料中心建設迎來利好

新基建來了 資料中心建設迎來利好

外匯天眼APP訊 : 近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未來將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業內認為,“新基建”有望引領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的強勢崛起,進而推動資料中心建設規模增長。

利好數字經濟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20日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說,目前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資訊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北京、河北、山西等13個地區釋出了2020年重點專案投資計劃清單。截至3月1日,這些地方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專案,其中8個地區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

在這些投資清單中,多地調整了新的投資領域。例如,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建設施,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萬國資料董事長兼執行長黃偉分析認為,未來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據此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增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集中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

“此外,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視程度正在上升,而智慧城市建設又將對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5G、區塊鏈、感測器等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提出更多期待。”黃偉表示。

場景豐富多元

突發的疫情給多個行業帶來衝擊,對企業而言,生產端的“復工瓶頸”正在倒逼企業提高自動化程度。企業普遍希望,透過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雲計算、物聯網等,將工匠的生產技能及作業程式數字化,減少對傳統人工的依賴。

此外,數字經濟模式正在向“衣食住行”領域深度滲透。傳統商品線上採買、到家服務廣受追捧,新經濟改變了對傳統商品的需求渠道,網購滲透率進一步加深。由於疫情帶來的出行不便,很多外出採買的商品改為透過線上渠道購買,推動提供及時、便捷“到家”服務的企業業務量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新經濟還創造了更多的應用場景。例如,辦公方式多樣化推動雲辦公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宅經濟”和共享經濟模式,對企業的大資料運用、渠道建設、物流運輸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黃偉介紹說,如今,數字經濟對於我國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日益重要,“而這種趨勢在一線城市表現更為明顯。”

資料價值凸顯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5G、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支撐,也將持續驅動資料流量需求提升,進而對資料中心形成強勁的需求動力。

黃偉告訴記者,“新基建”的政策驅動將刺激數字經濟規模的增長,而數字經濟同樣會衍生新的市場需求。“未來,政府層面有望進一步加大城市公共計算與資料儲存服務中心的建設規模。”

事實上,國內雲服務龍頭企業阿里、騰訊、華為,均透過自建、共建與租賃方式加速部署資料中心,滿足市場增量需求。例如,阿里雲已經在全球14個地區部署了超過200個數據中心;騰訊已在海外16個地區部署了資料中心;華為將雲業務部門升為一級部門,並計劃在未來幾年投入約10億美元年度研發經費開發雲資料中心產品。

“在這種背景下,資料中心的作用日漸突出。作為資料樞紐和應用載體的資料中心,是承載著各行業資訊系統的基礎保障設施,是搭建資訊化平臺的重要前置條件。”黃偉表示,“資料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IT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騰飛起到底層支撐作用。”

基於此,除了增加資料中心規模,未來還應該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扶植優秀企業。黃偉進一步表示,“例如,鼓勵運營商和行業龍頭民營企業合作,提高資料中心建設和資本使用效率;支援全國性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基建來了 資料中心建設迎來利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