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重新整理公募基金史上最高認購記錄的睿遠基金,5月份一口氣佈局18款專戶產品,引爆基金專戶發行市場。
基金君從基金業協會資料發現,睿遠基金5月一口氣佈局18只專戶產品,涉及到多個銀行、券商渠道。而其中有些產品是主打固收增強策略的產品。
睿遠5月佈局多款專戶產品
從4月份就曾傳出睿遠基金將在多家銀行和券商新發專戶產品,而目前不少產品已經落地。據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睿遠基金5月份以來已經有18款產品佈局。
從這些專戶產品來看,託管人涉及到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寧波銀行、中信銀行、
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華泰證券等,涉及機構較多。而運作期來看,部分產品是採取3年,有些是10年。
據基金君瞭解,這些產品主要是混合類產品,主要是採取股債混合配置。從“睿遠穩見”系列來看,有些類似“固收 ”,是固定收益投資比例不低於80%(可轉債比例不超過30%),股票類資產比例不超過30%。在策略上,該專戶將運用一定的擇時、對沖策略組合波動、回撤進行控制,追求高於純債組合目標收益的同時降低產品的波動性(最終以產品合同為準)。據悉,睿遠穩見的投資門檻或定在100萬元。
據悉,睿遠穩見的擬任投資經理或由李武擔任,據此前公開資料介紹,李武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有著20多年證券從業經驗。此前他歷任江蘇遠東國際評估諮詢有限公司職員,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監,聯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信貸評級事業部總經理,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富國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東證資管董事總經理、私募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兼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投資主辦人。
此外,目前睿遠基金專戶團隊似乎已經有6人。一份渠道資料中介紹,目前睿遠基金專戶部門共分為權益及固收兩大團隊,其中,權益團隊由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帶隊。除了陳光明,童卓也是睿遠專戶權益投資團隊成員之一,目前擔任睿遠基金私募投資部總經理,他此前先後擔任東方證券研究所研究員,華夏基金投資研究部研究員,上海東證資管研究部資深研究員,權益研究部總監,私募投資部副總,管理過東方紅領先趨勢等多個產品。
目前,睿遠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黃真負責固定收益投資團隊,除他以外,專戶固定收益投資團隊還有李武、程冰、溫樂三人,程冰現任睿遠基金投資經理,他早前是興業證券資金運用管理部常委副總經理,溫樂目前也是睿遠基金投資經理,他此前任職於交通銀行。
至少400億規模
公募、專戶都很牛
因陳光明較強的感召力,睿遠基金一直以來都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每一次公募、專戶產品發行都受到追捧。一位渠道人士透露,睿遠基金目前管理的專戶加上公募基金,合計規模或超過400億元。
早在2018年12月起睿遠基金推出首隻專戶以來,每隻產品都受到市場追捧,2018年底推出的首批睿遠洞見系列專戶,合計募集金額突破百億大關。而從目前看,目前睿遠基金已經備案的專戶產品達到49只,主要是2018年和今年5月份成立。
其實睿遠旗下公募基金也受到市場歡迎,2019年3月,睿遠旗下首隻公募基金——睿遠成長價值單日吸金720億,A類份額配售比例僅7.03%。
2019年7月,睿遠成長價值放開大額申購,又吸引接近百億金額申購,最終申購配售比例26.22%。
今年3月發行的睿遠均衡價值基金,引發全市場渠道1224億認購,重新整理公募基金史上最高認購記錄。
而從目前看,目前來看,睿遠基金旗下兩隻公募基金的業績都不錯。
陳光明觀點:現在是可以樂觀一點的時候
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在3月底一次內部交流,展露出對後市較為看好的態度。雖然隔了一個月,也值得反覆讀一讀。
投資為什麼要長期樂觀
站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點,談未來應對是一件不易的事。我們不妨回到投資的原點,比如投資收益來自哪裡,股票的價值來源於什麼,股票是怎麼定價的;短期市場是否可以預測,為何要長期投資,這或許有利於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對於市場,我們要始終保持敬畏,但同時也要對未來保持樂觀,尤其在市場極度恐慌時可以更樂觀一點。
股票價值來源於什麼
股票的內在價值,來自於企業未來自由現金流的貼現。從這個維度講,短期疫情的影響對於企業長期價值的影響不會很大,除非本次疫情未來年年如此,導致人們生活習慣發生鉅變,不然其影響就是當年的自由現金流損失。
從市值損失的角度看,理論上從當前市值中減去今年預計的自由現金流損失即可。比如原來1000億的市值,預計今年賺100億自由現金流,如果由於疫情今年自由現金流歸零,那合理的反應從是市值中扣掉100億元,就是1000億的市值變成900億的市值。但是市場常常會按照100億乘以對應估值扣減市值,即把短期的影響長期化,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比如今年利潤是零,甚至是負,這個公司價值不應該為零。
如果疫情是一次性的,其帶來的損失就當作非經常性損益剔除,即在市值中直接扣除,如果明年以後大家生活一切恢復如常,那它的實際對內在價值的影響應該就是這樣的。
所以這裡要判斷的是,本次疫情以後是非經常的,還是經常的。這對於價值影響的判斷非常重要。
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雖然來勢洶洶、持續擴散蔓延,但從歷史上任何一次疫情和中國抗擊疫情的情況來看,它終將消失。
就目前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速度,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長,疫情完全結束後社會經濟活動的恢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隨著各國高度重視疫情防控,逆週期政策的陸續出臺,市場流動性最緊張的時候或許已經過去,雖然疫情之後經濟、金融和社會可能還存在次生性災難的風險。
中國控制疫情取得成效,歸功於人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這樣的精神也有助於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尤其是製造業。我們始終相信,優質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有應對危機的能力,在危機中成長,穿越危機後優質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定會增強。對於投資而言,陪伴優秀企業,大機率有望獲得較好的長期回報。
短期市場是否可以準確預測
對於短期市場變化的預測,大家普遍都會比較關心,比如,市場的“底”在那裡?疫情會延續幾個月,風險偏好怎麼變化,利率會怎麼走?等等。對於短期市場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準確預測市場本身是非常困難的,超越絕大多數人的能力圈。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上漲,亦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下跌,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控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
就企業長期價值而言,如果說,其內在價值因為這次事件毀損不多,那麼當股價調整遠超過內在價值調整時,未來預期的潛在回報率顯著上升,比如,原來是10個點的年化回報率,現在可能變成了15個點,以下跌的方式帶來未來潛在回報率的必然上升。
但是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其中的變化呢?格雷厄姆說的“市場先生”非常形象。這背後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的內在價值大部分時間不會隨著公司股價而變化。即,投資人給出的定價和企業內在價值的關聯度很低。如果拉長到幾十年來看,企業的內在價值可能只有一個值,這個值可能是唯一的,只不過大家看它一會兒值100元,一會兒只值10元,這個值事前無法準確估測,它既不會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會隨著我們預測價格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作為價值投資者,更多的是對風險回報比的權衡,對企業內在價值的專業評估;懂得在低的時候敢於堅定地下手,在高的時候敢於與眾不同地放棄一些收益,更多地去看待風險;在市場高估的時候保持警惕,在風險展開、釋放的時候更願意積極地去看待未來。
我們難以對指數進行短期預測,更多的是看當前所處的位置,相對而言是否是風險更小、未來潛在回報更好;以及在另外某些更高的位置,相對而言是否是潛在回報更低、潛在風險更大。
內在價值的演繹只有一個值,或是一條線,但事實有無數種可能,而不同的可能有不同的機率。我們要完全遵循不同的機率和賠率,賠率是指潛在回報率,按這樣去評估得出最應該去做的事情,避免犯錯,尤其是避免永久性損失。
根據多年對市場的觀察,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熊市都來自於市場本身,源於之前的過度貪婪以及後面的過度恐慌。如果說,市場是非常健康的,沒有被超額定價,理論上就不太會有特別明顯的下跌,當然參與者的情緒會放大市場的波動。
短期市場雖然難以預測,但一旦拉長時間就不難發現,短期的影響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儘管大家都非常關注短期變化,但事實上對長期價值的帶來的影響並不如預期的大。疫情不會改變世界的進步和中國的崛起,疫情帶來更多是情緒影響,而非持續的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我們始終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潛力,看好優秀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現在是可以樂觀一點的時候
如果我們有準確預測市場“頂”和“底”的能力,當市場跌到“底”的時候一定會買入,當市場漲到“頂”的時候一定會賣出。但猜對且執行到位的機率很低,而且很多時候轉折點之前市場會在原有的趨勢上持續的時間很長,如美國市場在本次下跌之前經歷了長達十年以上的上漲,這對尋找轉折點是非常大的挑戰。
股市底部往往是最恐慌的時候,就疫情而言,恐慌情緒往往不是疫情新增確診人數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而是增長速率最快時對人們的心理衝擊非常最大,一旦增長速度平緩下來,擔憂情緒將會隨之減弱。
回到我們開始談到的,股票是怎麼定價的,短期市場是不是可以準確預測。如果真的知道短期內市場會跌成這樣,為什麼不賣呢?但其實理想的情況是越跌越買、越漲越賣。
為什麼做股票的人要是長期的樂觀主義者?霍華德說,目前來看,美國市場好像還是不錯的。巴菲特說,現在這個情況,如果利率不出現大的變化,股票的價值遠遠超過債券。如果從長期來看,即使完全沒有增長,GDP零增長,上市公司也沒有超越GDP增長的能力,收入零增長,利潤零增長,那麼現階段15、16倍的估值,意味著投資潛在回報率約為6-7%,而6-7%回報是可以“秒殺”其他主要的資產類別,更何況這樣的預測,本身是非常悲觀的。按此計算,目前8.4倍的上證50,10.7倍的滬深300,平均10%的靜態回報率,可以輕鬆超越幾乎全球所有主要資產類別。
做投資的人為什麼要是長期樂觀主義者?更重要的原因是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科技進步是帶來實際GDP增長的核心要素,科技進步可以理解為是生產力,市場經濟則相當於是制度保障,可以理解為是生產關係。當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兩者相結合時,即從18世 紀工業革 命至今,世界生產總值增長了近200倍,繁榮擴散的速度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期。
基於這兩點,社會一直在進步,一直在創造價值、累積財富,複利增長。其中,1820-1900年的80年間世界收入增加了3倍,之後的50多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25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33年又增長了3倍,形成令人震驚的曲線。
全球化程序中,效率提升帶來財富絕對額的持續上漲,雖然不完全公平,但全球絕大部分人都是受益者。
從目前來看,這一機制並未出現大的變化,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效率優先把蛋糕做大,是永恆的主題,在持續創造價值、複利增長過程中,所有中間的回撥,都是進步過程中的一個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