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維被查,維他奶下滑,豆奶會不會成為“歷史”

維維股份被立案調查,維他奶被“沽空”,豆本豆被曝產品滯銷也時有發生……

經歷了短暫的豆奶熱後,老牌豆奶企業始終無法破解增長放緩的困局;新入場的企業則發力營銷,寄希望於豆奶成為新的增長點。

殘酷的是,維維豆奶“墜落”後,各品牌混戰多年,豆奶飲品行業一直未出現領軍者。並且,在植物蛋白飲料重新崛起的當下,國民飲料豆奶的市場份額卻持續被壓縮。

那麼,留給豆奶企業的時間還剩多少?

01

隕落 昔日豆奶大王被查

如果不是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不少人早已忘了昔日的“豆奶大王”。

早在兩個月前,維維股份曾自爆,第二大股東維維集團違規佔用上市公司維維股份資金合計9.44億元。

這不是維維股份首次信披違規。2019年11月,維維股份就因股票交易未及時披露,受到上交所監管關注。

短時間內數次被曝光,說明成立28年、上市20年的“豆奶之王”,多年累積的問題開始“井噴”。

1992年,維維豆奶在江蘇徐州豆奶粉廠下線,為了推廣,花了10萬元買斷當年最火的電視劇《渴望》在徐州的特約播映權,“維維豆奶,歡樂開懷”一炮打響。

5年後,維維豆奶銷售額達到13億元,市場佔有率70%,並且連續十多年獨霸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3年後,維維豆奶成功上市,登陸上交所,但誰也沒想到,從此維維豆奶卻在投資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牛奶、白酒、煤礦、金融、茶葉、房產,這些年,維維股份一直在玩跨界,但賺少賠多。

維維股份先後收購枝江酒業和貴州醇酒業,前者到2019年被補繳4年、2.07億元稅款,跌到“谷底”;後者連續五年虧損3.08億元,最終賣給母公司了事。

2007年,房地產熱,聯合中糧成立房地產公司,隨後選擇退出;2011年收購煤化公司,次年該公司虧損200萬元;2013年收購茶葉公司,次年茶類收入開始持續下降,到2019年茶類收入同比減少5.69%……

在投資的道路上,維維股份沒有創造奇蹟,成了接盤俠,接一次虧損一次,屢試不爽。

不光副業失手,主業也大幅下滑。2013年開始,中國植物蛋白飲料行業開始高速發展,維維股份忙著賣茶,無暇顧及。彼時,伊利、蒙牛等多家食品巨頭開始入場,維維股份以不變應萬變,堅信“維維豆奶始終能開懷”,不僅沒有儘早研發受市場歡迎的即飲豆奶產品,而且逐年減少研發費用,近三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703.49萬元、548.24萬元、182.23萬元。

盲目出擊,策略不當帶來的後果是:2015年-2019年,維維股份扣非淨利潤連續虧損5年。

《2019-2025年中國植物蛋白飲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資料顯示,維維豆奶的市場佔有率僅有0.51%。

如今,維維股份市值也從高點的250億跌至目前的52.5億,縮水近200億。關於“投資”的故事,維維豆奶沒講好,而維維豆奶的味道也成了過時的味道,很難“開懷”了。

02

沽空 “港股小茅臺”受阻

今年是維他奶品牌誕生80週年,也是維他奶最糟心的一年。

之前,維他奶經歷了最美好的十年,股價由2009年3.5元飆升至2019年曆史最高點46.83元,市值增長13倍,被譽為“港股小茅臺”。

但今年1月,做空機構Valiant Varriors釋出做空報告,維他奶涉嫌“財務欺詐”,虛報中國內地利潤,持續做假賬,編造增長神話等等諸多問題。

雖然,維他奶迅速做出回應,股價也應聲上漲,但沒有維持多久,股價持續暴跌,2月一度下探至23港元,市值不足250億港元。

截至6月9日,維他奶股價維持在29.6港元,跟去年最高點市值相比,減少將近一半。

除了做空報告,維他奶維持增長的中國大陸業務也開始放緩,究其原因,除了檸檬茶份額下降外,其豆奶業務始終無法有突破。

在業內人士看來,維他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比較早,但與檸檬茶相比,渠道和銷路一直未暢通,尤其在北方市場幾乎毫無建樹。

維他奶的市場策略相對保守,每次進入新市場,多是先從別處調貨試探,市場有起色後才開始建廠,做渠道投入。

曾有機構做過統計,除華南市場外,其他地區維他奶系列產品覆蓋率極低。

甚至有維他奶代理商直言不諱:“渠道把控不嚴導致市場價格體系混亂、市場培養費用低、內部高層變動等都逐步加劇了維他奶如今的困境。”大多數北方中小型超市有維他檸檬茶,但無維他奶。

3月,維他奶釋出的盈利預警顯示,公司2020財年利潤整體下滑高達25%-35%。公司解釋稱,主要系因各地的市場計劃及供應鏈運作受疫情影響而無法正常運營。過於依賴線下渠道,應對危機反應慢,疫情期間維他奶幾乎毫無作為。

其實,早在2019財年,維他奶中國大陸的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就已經下降了13%。

為了改變頹勢,維他奶推出了無糖豆奶、低糖豆奶等多種豆奶新品,但市場反應平平。

另外,維他奶似乎意識到了品牌營銷的作用,投入巨資贊助綜藝、策劃網路營銷事件,僅2020財年上半年,經營費18.55億港元,增加8%。其中,市場推廣、銷售及分銷費用12.98億港元,增加7%。

但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錯過了進入北方市場機會,維他奶能否止住下滑趨勢,現在看來還是個未知數。

03

混戰 群龍無首前景難料

據預測,我國豆奶銷售額在2020年將高達100億元。但市場上並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各家企業一直在混戰。

重點是,我國植物蛋白飲料市場細分為核桃、杏仁、椰汁、豆奶四大品類,其中核桃露有養元飲品,椰汁有椰樹牌,杏仁有露露,三大細分品類均有龍頭企業,格局相對穩定。而豆奶起步較早,如今面臨的競爭也最為激烈。

在維維豆奶逐漸沒落,外來的維他奶營業額逐年提高的基礎上,各大飲料品牌紛紛佈局豆奶業務。

最先入局的是蒙牛。2014年,蒙牛與美國WhiteWave公司合資引進美式植物蛋白飲料品牌Silk,擁有良好技術、豐富市場經驗、蒙牛成熟團隊,被外界稱為完美之作。但歷時5年,換了四任領導,三次配方,推出美式豆奶產品後,團隊解散,合作告吹。

2017年,伊利推出“植選”豆乳產品,打造第一個非乳品類,藉助強大的渠道資源和品牌優勢,加上廣告“狂轟濫炸”,但並未見成效。兩年後,植選升級推出無糖植物奶產品,天貓旗艦店月銷量僅有2000 。

2017年4月,達利食品推出了即飲豆奶產品“豆本豆”,在演員孫儷廣告代言下、一路飆升,上市兩個月銷售額即突破2億元,當年便完成了10億元銷售目標。但2018年2月,豆本豆便爆發了庫存問題,大部分產品積壓在經銷商手中,面臨過期。

達利食品為了緩解產品老化的壓力,持續發展豆奶業務,豐富產品線,推出多種口味的維甄豆奶,對標牛奶,“豆本豆到2025年達到100億”。但自推出豆本豆品牌以來,達利食品歷年財報裡,始終未單獨公佈過豆本豆業績。

另外,豆奶產品還成了一些企業進入植物奶市場的實驗品。統一推出“誠實豆”即飲豆奶,九陽豆漿推出“美豆美味”PET瓶裝款,一時間豆奶市場狼煙四起,巨頭林立,但缺沒有一家能獨當一面。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同時,豆奶產品還總被質量問題“拖累”。2017年-2019年,維他奶連續3年上黑榜,還都源於原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海關總署的公開發布。黑貓投訴平臺上,維維豆奶粉有蟲子,豆本豆變質等投訴眾多,嚴重影響了品牌美譽度。

豆奶,始終未有一個明細的定位,作為早餐,和牛奶相比,成本低但工藝流程複雜,市場售價和牛奶產品相差不大,消費者在選擇奶製品時,不會把豆奶作為選項,市場教育遠遠不夠,而如今豆本豆對標牛奶的想法,恐怕也很難“站住腳”。

另外,新的植物蛋白產品也在不斷蠶食傳統豆奶市場,燕麥奶成了各大品牌的新寵。星巴克聯手瑞典燕麥奶Oatly,在全國門店提供燕麥奶基底選項;英國知名冷萃咖啡公司Minor Figures推出有機燕麥奶,登陸天貓旗艦店……

在如今快速變化的市場競爭中,沒有顛覆性產品、沒有新故事,無論是資本還是消費者都不可能買單,靠吃老本過日子,顯然不能持久。

但就趨勢而言,未來還會有更多植物奶產品被研發和推廣,如果豆奶產品不改變,怕是隻能走進歷史,成為回憶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90 字。

轉載請註明: 維維被查,維他奶下滑,豆奶會不會成為“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