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桂小筍
赴港上市在今年上半年又掀起了一輪小高潮。
畢馬威的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共有59只新股上市,總融資金額為87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而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上半年,有36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與2019年同期相比,數量同比下滑20%,但是,總籌資額同比上升37.1%。
“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擬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計劃被打亂,程序暫緩,致使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數量同比有所下滑。然而備受關注的生物、科技類內地企業,在赴港第二次上市的網際網路巨頭帶動下,總融資額在上市家數下滑的情況下逆勢上漲。其中,今年第二季度網易與京東赴港第二上市,首發融資額合計占上半年港股市場內地企業總融資額的64.7%。”清科研究中心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員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新經濟公司為主
清科研究中心稱,整體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賬面回報顯著上升,VC/PE支援的中企境內外上市(發行日)賬面回報5.37倍,同比上升110.6%,其中VC/PE支援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發行日)賬面回報5.72倍,上漲幅度超過180%。主要由於部分投資機構較早進入了諾誠健華、驢跡等公司,這些公司上市(發行日)時獲得的賬面回報超過10倍,拉動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一季度整體賬面回報倍數上升。
畢馬威中國香港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自港交所正式推出新上市制度以來,已有接近90家新經濟公司在中國香港上市,其中包括18家生物醫藥公司以及多家大型科技公司。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促進了新經濟公司對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的認受性,吸引早年前往美國上市的科技中概股迴歸及更多的生物醫藥企業選擇赴港上市。隨著更多新經濟公司成功赴港上市,相信港股市場將繼續變得更多樣化、更具活力並更有吸引力。
“中國香港除了國際化程度高、機構投資者比例高、與內地擁有互聯互通的機制外,港交所的新上市制度對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披露要求亦相對明確及有彈性,讓企業能享受高質量股票市場的同時,不需要消耗過多資源作上市預備。因此,對很多科技企業來說,中國香港作為上市地點乃是不二之選。
而在中國香港上市後,企業可考慮再上科創板和創業板,吸引不同型別的投資者參與,進一步擴大企業融資能力。長遠來說,企業可透過中國香港市場針對海外投資者,而A股則可專注內地投資者。企業可根據自己公司的特質,如行業分類、企業架構、擴建計劃、融資要求、主要投資者等來決定適合公司的資本平臺。港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向保持著深度的合作關係,並容許公司可於不同資本平臺上同時上市,從而受益於各資本平臺的優勢。”朱雅儀分析。
籌資額同比上升71.3%
援引公開資訊可知,為吸引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2018年4月份,港交所實施上市制度改革,接納未能滿足主機板財務指標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並允許符合條件的國內創新產業公司以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
改革後的港股市場已吸引了美團、小米等獨角獸企業、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以及阿里巴巴、京東和網易等網際網路巨頭,改善了港交所以金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為主的行業結構。“2020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企延續了行業調整的趨勢,生物技術/醫療健康、網際網路領域熱度不減,分別有6家、4家企業上市,兩個行業的融資額均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占上半年赴港上市內地企業總融資額的85.2%,與去年相比佔比增加了50個百分點。而房地產、金融領域上市企業由2019年上半年的9家下滑至5家,2020年上半年融資額同比下滑75.4%。”上述研究員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
“中概股的迴歸及醫療保健、生命科學板塊的穩定發揮,令今年赴港上市的企業平均募集金額同比去年有所上升。今年下半年,預計全球市場氣氛將繼續受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或會短期內影響個別公司的IPO時間表。作為全球最活躍的IPO市場之一,預計中國香港市場將保持穩定,而科技及醫療保健、生命科學板塊有望繼續帶動市場。”朱雅儀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資料,今年上半年中企赴港上市平均籌資額為人民幣20.06億元,同比上升71.3%。其中,網易、京東於二季度在港交所敲鐘,兩家企業的首發融資額均在人民幣200億元左右,占上半年港股市場IPO總融資額的60%以上。此外,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企整體募資規模偏小,接近半數的企業首發融資額不足人民幣2億元。若不考慮兩家第二上市企業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中企赴港上市平均籌資額僅為人民幣7.50億元,同比下降35.9%。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