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新增貸款12萬億元 有力支援經濟加快恢復
資金重點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小微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上半年新增製造業貸款創歷史新高,超過之前4年增量之和
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8.4%,科研技術貸款同比增長26.95%
據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李延霞)疫情是場大考,金融業如何作答?作為實體經濟血脈,支援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是否有力有效?面對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抵禦風險的堤壩是否堅實?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改革開放的步伐是否一如既往?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接受了記者採訪。
穩企業保就業,穩住經濟基本盤,金融支援是重要一環。“今年二季度我國經濟恢復正增長,離不開宏觀政策的有力對沖,包括財政、稅收、社保、就業等方面的政策,貨幣金融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郭樹清說,今年以來,我國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及時出臺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有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8.4%,科研技術貸款同比增長26.95%。企業信用貸款同比增長13.8%,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3.4%,均高於貸款平均增速。
“資金重點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小微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上半年新增製造業貸款創歷史新高,超過之前4年增量之和,貸款總量和結構都有了很大最佳化。”郭樹清說。
除了信貸支援,直接融資方面也在發力。上半年,銀行業企業債券投資同比增長28.5%。保險業債券投資同比增長16.5%,長期股權投資同比增長18.2%。“這個增長幅度是近些年少有的,對推動金融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和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郭樹清說。
當前,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發展,需要金融業更加主動作為,深入瞭解實體經濟需求,提供精準服務。
“下一步首先要做好對普惠型小微企業的支援。目前已有2360多萬家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這個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關鍵在於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有了較大提高。”郭樹清說。
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要推動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平衡發展。“下半年要繼續推動企業債券的發行,銀行保險機構要更多地參與債券等資本市場。企業透過直接融資可以獲取長期資金,低成本資金,相當一部分是資本金,對企業成長更有利。”郭樹清表示。
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目前銀行業已對6.12萬億元企業到期貸款提供融資支援。面對疫情的持續影響,應及時做好應對的準備。“銀保監會、人民銀行也研究了一些儲備性政策,我們看市場的情況,如果恢復得還有一些問題的話,會把這些儲備性政策用出來,加快經濟恢復。”郭樹清說。
資料顯示,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142.4%,資金支付能力充足;不良貸款率1.94%,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2.4%,資本充足率14.21%,風險抵補能力較強。
郭樹清表示,同時必須要看到,當前金融風險仍然易發高發,一些潛在隱患依然較大,包括存量風險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不良資產上升壓力加大、資金面寬鬆背景下市場亂象極易反彈回潮等,對此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靜研判,未雨綢繆。
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頭戲。郭樹清表示,近兩年,銀行業保險業共有34條對外開放措施陸續落地,形成了一批有示範性的例項,比如首家外資控股的理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等均獲准設立,今年上半年又批覆友邦保險在內地設立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等。
對於下一步的金融開放政策,郭樹清表示,現在最主要的是抓已出臺政策的落實。要鼓勵中外機構在產品、股權、管理和人才等方面開展合作,拓展開放廣度和深度。完善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