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
近期,有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選擇在港交所二度上市,又一次讓人們開始思索,那些不斷為境外股東帶來價值的優質國內企業,什麼時候才能優先在A股市場上市,讓國內投資者享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其實,吸引中概股迴歸並不難,在制度方面像境外資本市場那樣放開准入門檻,放開漲跌幅限制,在市場方面鼓勵機構和投資者投資這些優質股票,說不定國內企業就不願意到境外去上市了。
如果在2018年11月份前,就“A股如何吸引中概股回顧”來進行討論,我有許多想法和建議,現在則沒有什麼想法。科創板已經實施,創業板每日的漲跌幅限制也將變成20%,註冊制讓不少科技企業蠢蠢欲動,只不過還是有很多硬性條件攔住了想在A股上市的企業,因此他們選擇了去看起來包容性更多一些的港股市場上市。
不過,我認為中概股迴歸A股只是時間問題。一方面,A股的各類政策和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上市門檻在放鬆,上市方式在市場化,市場監管在趨嚴;另一方面,中概股在境外市場時常莫名“躺槍”,時不時有惡意做空機構憑空捏造負面資訊。隨著A股市場包容度增強、境外市場環境不如意的情況增多,中概股未來回歸A股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實際上,很多企業本想著在A股上市,但在此前嚴厲的財務要求以及核准制的背景下,A股IPO需要漫長的排隊過程。這樣導致不少企業有了“在哪上市不都是上市”“在美國上市能獲得全世界資本關注”“美國股票漲得厲害”等“國外月亮比國內圓”的想法。
可以說,國內資本市場近年來的許多努力,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再例如科創板,都釋放出資本市場將持續完善、持續推動市場化的訊號。如今,證監會、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在積極努力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但資本市場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很多事項、內容都必須嚴格嚴謹地研究、論證、路演、試點後,才能推廣實施,如果只是純粹認為會對資本市場有益而推出相應政策,可能得不償失。
不難發現,近年來資本市場的改革,相關的政策、制度都顯得很謹慎,透露出一種循序漸進、等到市場適應後再進一步放鬆的想法。
不過,推動中概股迴歸A股,我認為還需要有三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
第一,需要監管層繼續推動資本市場的市場化、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制度,適當地對新制度、政策、方式進行由點及面的測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再推廣。監管層還需要釋放訊號,告知已經境外上市的企業和擬境外上市的企業,未來的A股市場將海納百川,希望各企業未來能迴歸A股或者直接選擇在A股上市。向企業釋放積極訊號,讓有上市需求的企業瞭解到監管層的想法和我國未來資本市場的藍圖,讓企業知道在A股上市的效果將不亞於境外資本市場,為中概股迴歸A股打牢基礎。
第二,需要海外上市的企業應正視自身。有企業認為在海外上市就是高大上,自身實力卻不怎麼樣,在海外IPO後很快就水土不服,但又必須硬著頭皮上。還有企業認為上市就是成功,但由於後期的業績表現不如以往,公司股價在不被投資者認可後一落千丈;還有企業利用資訊不對稱等漏洞造假上市,看起來風光一時,出現問題後行情長期低迷。這類企業在境外不一定受歡迎,迴歸A股也不會得到太多追捧。只有兢兢業業做好經營、按照資本市場要求做好資訊披露,這樣的中概股迴歸A股才能一路綠燈。
第三,需要證券從業人員和投資者理性判斷。中概股如果能順利迴歸A股市場,那麼這將是我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成果,並不代表中概股都具備良好的投資價值。從行業、業績表現來看,也只有部分中概股具有優異的表現,因此面對中概股迴歸要有理性的態度,不能過分狂熱、哄抬股價。
總而言之,中概股的迴歸不能一蹴而就,否則極有可能又會讓不少企業和投資者用血淚交學費。當然,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資本市場終究會向中概股敞開懷抱,至於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條件,還需要時間來見證。(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