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衛
五年等一回,綠地控股又開啟了新一輪混改。
7月21日,綠地控股釋出重大事項停牌公告,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及上海城投集團正在籌劃公司控制權結構有關事項。綠地控股對外回應稱,此次停牌主要是股東方籌劃控制權相關事項,由國資委在推動,相當於再一次推動綠地控股混改,“不是在上市公司層面運作,是上市公司股東方層面決策”。
同一天,天宸股份釋出公告,將擇機出售所持有的綠地控股的股份總計不超過1億股,公司稱出售股份是為實現公司主業的確立和聚焦,提高資產流動性,支援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及開發專案資金籌備。
天宸股份由葉茂菁擔任董事長,其父葉立培曾有“上海首富”、“上海地產大王”之稱,作為綠地控股首次公開發行前的股東,天宸股份持有綠地控股2.78億股,持股比例為2.29%。今年7月初,天宸股份還公告獲綠地控股集團1.11億分紅,如此豐厚的回報依然沒能留住老股東的人。
綠地一次混改前,曾引入多家戰投機構,定增規模超100億,但是這些機構不到兩年紛紛減持,伴隨著綠地市值大幅縮水,股東名單上早不見他們蹤影。綠地二次混改前,再現老股東“跑路”,給混改的市值蒙上一層陰影,由於股價長期低位表現,綠地控股被外界戲稱為著了市值“魔咒”。
作為上海國資委的混改試點,五年前綠地借殼金豐投資登陸上交所,市值超過了3000億元,成為當時房地產板塊的第一股。
這一次,綠地進入二次混改階段,與上海國資混改步入深水區有關。去年9月,《上海市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的實施方案》正式出爐,明確完善國資管理體制、著力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儘管在國資改革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上海國資改革的樣板一直只有綠地一家。此次對綠地展開深度混改,可謂上海國資的一盤棋。上海國資此舉一是騰挪資金出來做其他國資混改,二是加速綠地股權多元,加速資本市場流動性,提升市值。
綠地在上一輪的混改中,經過企業管理層與國資部門、監管部門的複雜博弈,綠地控股透過國企混改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的股權結構,被稱為“金三角”股權結構。
截止今年一季度,在綠地股權結構中,以張玉良管理層為首的員工持股方代表——上海格林蘭持有綠地35.45億股份,持股比例為29.13%;上海地產持有綠地控股31.42億股,持股比例25.82%,為綠地控股第二大股東;上海城投持有25億股,佔比20.55%,為第三大股東;兩者相加股權佔比逾46%。剩餘社會資本合計持有綠地股份約29.8億股,持股比例為24.5%。
綠地上市之後,藉著資本市場的翅膀,在規模和利潤方面實現翻番,2015至2019這五年,綠地的營收由2075億增至4280億;歸母淨利潤由68.86億增至147.43億。
但是,綠地控股的市值卻不敢恭維,從當初上市時的3000多億跌至現在的900多億,當時市值一千多億的萬科市值早已翻番,超過3000億。綠地的投資者、萬科的投資者,相似的路徑,迥異的命運。
上市之後,綠地控股的股價跌跌不休,機構紛紛“跑路”,尤其是2018年,綠地控股的限售股大量解禁,當初定增入場的投資機構大規模減持離場,2018年一季度,綠地控股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寧波匯盛聚智、珠海普羅悉數消失,而綠地的股價年內縮水達30%,跌破10元。
機構減持引發大跌還是大跌導致機構減持,這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對中小投資者來說,綠地控股的股價腰斬再腰斬,他們損失慘重,前幾年,經常有投資者向綠地提出市值管理、提振股價的建議,甚至出現集體性的吐槽和靈魂拷問:質問綠地董事長張玉良有沒有信心。
如何突破市值“魔咒”?
從綠地本身業務來說,其表現乏善可陳。上市之後綠地自身也在調整戰略方向,圍繞房地產主營業務,發展“大消費”“大基建”“大金融”等三大業務。在其規模增長背後也有各種風波不斷,這兩年,圍繞著綠地的新聞,包括房屋質量風波、停工風波、欠薪風波、到最近綠地又陷入到桃色新聞風波中……
2019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收4280億,同比增長了22.75%;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7億,同比增長了29.61%。這個業績是不錯,但綠地的總負債已達到10143億,資產負債率88.53%。
“上不去的股價,下不來的負債”,這是業內對綠地的一句評價。
今年初,綠地董事長張玉良在業績交流會上公開表示說,對綠地的股價很慚愧,被資本市場嚴重低估。“我們淨資產回報率接近20%,現在每股才7.9元,每股收益差不多300,和我們這個企業真的是不匹配。”
這一次綠地迎來新一輪混改,很大程度指向了綠地的市值。
有市場觀點認為,上海國資將手中持有的46%股權再度進行市場化混改,可以實現一舉兩得,一方面,轉讓一部分股權給新戰投,騰挪出資金進入其他國資企業,是順利推動混改深水區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給已經上市的綠地引入新的資本和資源,股權多元化,綠地將變得越來越市場化,加深這支股票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一次混改上市,綠地市值一路下跌,二次混改,綠地市值能否開啟上揚之路,這或是投資者更加關心的問題。尤其是綠地高層多次表達了對市值的關心,張玉良那句“我對綠地的股價很慚愧”猶言在耳。
7月21日,除了天宸股份減持綠地股份,綠地同時釋出了業績公告,2020年上半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2099億元,同比增加4.14%;實現利潤總額153億元,同比減少7.6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0億元,同比減少10.79%。綠地上半年合同銷售金額1330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1677億元仍有一定差距。
可以說,對正在經歷二度混改的綠地而言,股價問題會變更為敏感,未來市值有多大空間恐怕還要時間來驗證。但市場普遍認為,綠地的市值管理絕不是靠炒作幾次概念,就能突破多年來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