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股價狂飆:膠捲大神變“藥神”,總共分幾步?
特朗普一聲號令,美股柯達“詐屍”了。
週二盤中暴漲350%;週三盤中再度飆升650%以上,觸發20次熔斷;本週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市值暴增13.6億美元至14.5億美元。
驚人的數字直接吸引了美國股票交易平臺“Robinhood”20000多名散戶在24小時之內同時搶入柯達股票。
要知道,在暴漲前的4個月中,柯達的市值始終在1億美元附近徘徊。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這要感謝特朗普。本週二,美國政府宣佈向柯達提供7.6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的生產,其中包括特朗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
特朗普批准提供此項貸款的目標是減少對印度等國家藥物進口依賴,目前美國人每天服用的90%仿製藥都是在國外生產的。
特朗普形容稱,與柯達的協議是“美國製藥業歷史上最重要的交易之一”。
這是柯達首次獲得此類貸款,貸款在25年內償還即可。柯達將用這些錢在紐約等地建廠,預計能帶來360個工作機會,並間接帶來1200個就業機會。據悉,製藥原料生產業務將佔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0%至40%。
昔日膠捲巨頭有望“借藥還魂”。
01
柯達製藥,跌跌撞撞
柯達的歷史不必累述,柯達全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1888年由喬治·伊斯曼創立,公司最先發明瞭膠捲技術,也最早發明了傻瓜相機。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公司最巔峰的時候,其在美國的膠片和相機市場的佔有率分別達到90%和85%;全年營業額達到160億美元,純利潤超過25億美元;全球僱員人數超過14萬5千,如今已經降到僅約5千人。
埋葬柯達的正是柯達自己發明的數碼相機。
1975年,柯達的工程師史蒂夫·薩鬆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高管們卻認為,數碼相機將會削弱他們的的化學產品業務和膠捲業務,迫使公司捲入自己與自己的競爭當中。於是……雪藏了這項技術。
這位工程師後來告訴《紐約時報》,管理層對數碼相機的反應是:“這很可愛,但千萬別告訴任何人。”
2012年,受到數碼成像技術的猛烈衝擊,百年柯達在一片惋惜聲中申請破產保護,“膠捲巨人”就此沒落。
進軍醫藥產業,柯達不是第一次。
柯達執行主席吉姆·科倫扎稱,“我們在藥物和高階材料生產方面有悠久的歷史——遠遠超過100年。”
沒錯,早期在研究用在膠片中的化學制劑時,柯達獲得了數千種化學制品,為了讓這些化學制品得到充分利用,公司試圖製藥。
拿最近的例子來講,在4月奢侈品廠、汽車廠集體抗疫,紛紛生產口罩洗手液的時候,柯達也做了貢獻,它向紐約提供了生產洗手液的原材料異丙醇。
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公司還處黃金期時,就嘗試參與藥物生產。
1988年,柯達成立了“伊士曼製藥”事業部,並在同年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名為斯特林的藥企製造商。斯特林當時是消費品和藥品的主要製造商,其中就包括常用藥阿司匹林。
但光有化學原料和收購動作遠遠不夠,柯達缺乏技術和市場觀察,遲遲沒有專利新藥問世。製藥事業部和斯特林一起,用了7年時間,給公司堆出了近100美元的債務。
迫於無奈,柯達將製藥業務以29.25億美元出售了藥廠給史克必成公司 ,後者與葛蘭素威康合併成為了今天的葛蘭素史克。
既然有製藥失敗的前科,特朗普為什麼還要選擇柯達呢?
柯達雖然現在員工不多了,但還擁有龐大的工業設施,包括16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實驗室、倉庫和辦公室、88個批次生產反應堆,現場發電廠和蒸汽供應。
按照設想,柯達的設施預計最多能夠生產仿製藥所用原料藥的25%。
柯達本身也很有信心,Continenza認為,以現有的基礎設施,公司製藥能夠"迅速啟動和執行"。
他還說,柯達的轉型並不意外:“我們一直是一家化學公司。”柯達已經為一些製藥公司生產了關鍵成分,新的使命只是擴大產能。
柯達的這個使命,是特朗普自詡的作為美國總統、為美國民眾爭取利益的使命。但柯達要生產的藥,與特朗普一樣具有爭議性。
“羥氯喹”本是用於治療瘧疾、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特朗普卻堅稱它能治療新冠,這一觀點遭到美國各界包括公共衛生專家的反對。所以說,在輿論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能找到願意接單的藥企,可能並不多。
沒落柯達在新冠肆虐的當下,能夠獲得政府鉅額貸款,實在是轉型仿製藥生產行業的一次良機,也就顧不了這麼多了。
02
膠捲大神到藥神,總共分幾步?
在膠片領域,柯達與富士本是同根生。但柯達破產重組5年之後的2017年,富士卻意外闖出了千億營收大關,直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這多虧了化妝品和醫藥兩項業務。
膠片和化妝品,你很難想象二者會有關聯。但實際上,膠片和皮膚有一個共同點是都含有膠質,可以理解為膠原蛋白。照片怕氧化褐色,皮膚也怕氧化衰老。膠片中的抗氧化成分也是護膚品最看重的功效。
從專業角度來講,膠片和化妝品研發都與高分子化學密不可分。富士的20萬種化學合成物的名錄中,4000種與抗氧化劑有關。
基於此,富士康做化妝品就變成一件再順手不過的事了。2007年,公司建立起一條名叫艾詩緹的化妝品產品線,生產防曬、彩妝、護髮等產品,並於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以抗衰老以及內外修護功能著稱,被稱為日本藥妝的“後起之秀”。
除了化妝品,富士膠片還開發藥物。
追溯最早期與醫藥的接觸,是其將數碼相機技術引進到醫學診斷成像系統中,也即生產X光膠片。轉型後,富士則把原本用於膠片生產的技術用到了藥物研發上。
據公開資訊,到目前為止,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抗癌的藥,富士都有涉及。2014年,富士還因為生產出能夠治療非洲埃博拉病毒的藥品法匹拉韋大火了一把。
在本次疫情中,有醫學團隊針對法匹拉韋進行過新冠病毒體外實驗,認為該藥物同樣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
不僅內部進行藥物研發,富士還會進行外部收購。2018年8億買下JXTG控股的兩家生物子公司,2019年又斥資8.9億美元買下了丹麥的Hillerod,同年宣佈收購日立旗下影像診斷相關業務。
合作方面,富士與中國藥企浙江海正藥業、華潤醫藥集團等展開合作,用於擴大其在中國製造、開發和銷售的佈局。2020年3月宣佈在英國投資約90億日元進一步擴大生物製藥的生產能力。
醫藥業務為富士帶來可觀的收入增長。2020年5月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12.39億美元,營業利潤17.12億美元。
其中,醫療健康及高效能材料事業領域方面,銷售收入達93.96億美元,營業利潤為8.48億美元,佔到總體營業利潤近1半。
難怪,多年前,富士CEO就放出話來,“富士既不是膠片企業,也不是數碼相機企業,應該把它理解成一家綜合資訊科技公司。”
03
寫在最後
膠片廠轉型做藥,富士無疑給柯達做了很好的榜樣。
但製藥真能讓柯達起死回生嗎?
柯達在轉型業務的探索上一直沒有止步。它做過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甚至在數字貨幣最火爆的時候,推出自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柯達幣”,炒作了一波股價之後歸於平靜。
如今,它又看到了新冠疫情下的“醫藥風口”,但多年的盲目跟風和缺乏創新力,也讓此次質疑它的聲音層出不窮。
截至發稿,柯達市值稍有回落,但仍達13.05億。
柯達股票眼下的瘋狂,是一種預期反應,至於未來投資者怎麼看怎麼想,就全看柯達量產藥品出來的那一天了。
參考資料:
財經天下週刊《獲白宮7億貸款,柯達扛起美國抗疫重任?破產後做手機發幣均失利》
BBC《柯達生產原料藥,美國重修國產供應鏈》編譯: 嗷嗷豬
相機Beta《富士財報!影像同比下降14%、 醫療表現不錯》
21世紀商業評論《膠片已死,柯達破產,富士卻活成了千億營收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