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登袁平海:險資應成為“新基建”的基石投資者和價值發現者

5月16日,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在線上盛大開幕。在此次論壇上,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平海就如何全面遵行宏觀金融政策和監管政策,充分運用技術變革、要素變革、組織變革的最新成果,促進保險業、保險資產管理業高質量發展,分享四個方面的心得。

在談到保險公司對社會公眾是否善盡了責任擔當時,袁平海表示,保險產品能夠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風險保障需求和長期儲蓄需求。因為保險的底層邏輯就是“三理融合”,即以互助共濟為顯著特徵的“商理”、以最大誠信為顯著特徵的“法理”,以人本扶弱為顯著特徵的“情理”。

袁平海認為,保險資金能夠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國家戰略、民生改善的“壓艙石”和“發動機”。因為保險資金天然具有四大特點,一是“長”,久期長,屬於長期資金;二是“穩”,追求絕對收益和穩健回報;三是“專”,採用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四是“配”,基於多元化方向開展大類資產配置。

袁平海還表示,保險公司能夠成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因為保險公司不斷積澱責任文化的底色,一是市場意識強,從生存發展看,保險業沒有依賴政策保護,主要靠積極營銷爭取市場,從風險處置看,保險業主要靠自身力量、靠保險保障基金,消化風險事件;二是開放程度高,從對外開放看,保險業是中國加入世貿最先開放的金融領域,從對內放開看,保險業較早踐行了對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投資入股保險公司實行同等待遇;三是創新激情足,從體制改革看,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率先在海外上市,為國有金融機構乃至工商國有企業的全面改革開路架橋,從業務配置看,保險機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平安集團成為發展中國家唯一入選的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

附: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平海在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的致辭

我所任職的中保登,是一個新生的金融基礎設施,主要服務保險業和保險資產管理業。藉此機會,我想就如何全面遵行宏觀金融政策和監管政策,充分運用技術變革、要素變革、組織變革的最新成果,促進保險業、保險資產管理業高質量發展,分享四個方面的觀察、心得與思考。

第一個方面,關於保險業抗擊疫情展現的新風采。

當前,我們正處於大時代的風陵渡口,各個領域的黑天鵝、灰犀牛不斷顯現,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縱觀全球,新冠疫情、美股熔斷、油價暴跌,可謂三隻黑天鵝;實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的切割、虛擬經濟債務鏈(槓桿鏈)的切割,可謂兩頭灰犀牛。

回看中國金融業,金融深化和金融異化並存攜行。如何在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的同時,有效避免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透過各種複雜的金融工具捲入自我強化的資金迴圈,最終過度偏離實體經濟並加劇虛擬資本泡沫化,顯得重要而緊迫。

相應地,保險業就面臨著“靈魂三問”。第一問,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保險產品對消費者是否具有充分吸引?第二問,與其他資金來源相比,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是否提供了有效服務?第三問,與其他持牌金融機構相比,保險公司對社會公眾是否善盡了責任擔當?

讓我們欣慰的是,在此次抗“疫”大考中,保險業交出了有溫度、有厚度、有風度的答卷。

事實證明,保險產品是有溫度的,能夠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風險保障需求和長期儲蓄需求。因為保險的底層邏輯就是“三理融合”,即以互助共濟為顯著特徵的“商理”、以最大誠信為顯著特徵的“法理”,以人本扶弱為顯著特徵的“情理”。

事實證明,保險資金是有厚度的,能夠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國家戰略、民生改善的“壓艙石”和“發動機”。因為保險資金天然具有四大特點,一是“長”,久期長,屬於長期資金;二是“穩”,追求絕對收益和穩健回報;三是“專”,採用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四是“配”,基於多元化方向開展大類資產配置。

事實證明,保險公司是有風度的,能夠成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因為保險公司不斷積澱責任文化的底色,一是市場意識強,從生存發展看,保險業沒有依賴政策保護,主要靠積極營銷爭取市場,從風險處置看,保險業主要靠自身力量、靠保險保障基金,消化風險事件;二是開放程度高,從對外開放看,保險業是中國加入世貿最先開放的金融領域,從對內放開看,保險業較早踐行了對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投資入股保險公司實行同等待遇;三是創新激情足,從體制改革看,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率先在海外上市,為國有金融機構乃至工商國有企業的全面改革開路架橋,從業務配置看,保險機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平安集團成為發展中國家唯一入選的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

第二個方面,關於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方向。

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推動創新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載體。透過發展在長久期資金管理、絕對收益投資、另類投資等方面具有核心能力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持續提升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化市場化水平;透過成立戰略性、主動性、綜合性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有效打造保險資金服務國家戰略的整合平臺;透過強化跨市場、跨領域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有力推進行業自律管理;透過建設集交易所前中後臺功能於一體的中保登,全面最佳化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和金融同業的直通對接機制。

在後疫情階段,我們應當同時發揮好保險資金的新動能挖潛作用和新風險削填作用。

從產業投向看,保險資金應當成為“新基建”的基石投資者和價值發現者。基礎設施專案具有期限長、收益穩定的特徵,是與保險資金高度契合的投資標的。對照國家發改委界定的三類“新基建”,即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保險資金都有堅實的業務基礎和管理優勢。截至4月,保險資金透過在中保登登記發行的債權投資計劃,對新基建的投資達到1650億元。

從地域投向看,保險資金應當重點圍繞近年來國家確定的六大區域發展戰略。不妨把這六大區域看作一把弓、三支箭。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塑造了弓的主體,一帶一路沿線、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經濟帶構成三支箭,而“胡煥庸線”則是弓弦。持續提升這張弓的強韌性,利用好三支箭的勢能,儘可能將傳統意義上的“胡煥庸線”向西向北延伸,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消除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從產品投向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保險資金的投資品類和投資工具持續有序拓寬,最近又新增了債轉股投資計劃。同時,透過創設由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主導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可以發揮鏈條短、透明度高、單體規模大等優勢,更好滿足保險資金的長期配置需求和實體企業的長期融資需求。中保登正會同有關方面,在堅持私募屬性的基礎上,有序推動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標準化認定,進一步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第三個方面,關於保險資產管理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資管新規”實施兩年來,保險資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彰顯,目前管理著保險業70%的資產,規模15萬億元,在企業年金市場的管理份額超過三分之一。同時,保險資管業對自身的不足、短板和瓶頸具有清醒的認識,正在積極謀求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一是政策釋能。5月1日正式實施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為保險資管業的高質量穩健發展開啟了一系列機會之窗,中保登正緊鑼密鼓地推出配套落地措施。從產品發行看,將組合類產品首單核準改為登記,把產品價值和風險判斷權交給市場主體,有利於提高產品發行效率;從資金來源看,允許合格的自然人投資者購買,確保了保險資管機構與資管同業的公平展業;從銷售渠道看,允許有關機構代為銷售,增強了產品對終端資金的觸達性;從流動性管理看,允許投資者對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有利於培育二級市場的活躍性。

二是行業聚能。上海保險交易所董事長、中保登董事長曾於瑾先生最近強調,保險資管業要“體現共性規則、發揮個性優勢”,正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們可以把保險資管業和其他資管機構的合作劃分為三個層級:物理連線、化學反應、生物融合。所謂的“物理連線”,就是日常高頻的業務合作,包括資產端、資金端、產品端、渠道端;所謂的“化學反應”,就是長期深入的戰略合作,包括為各類客戶提供一攬子、一站式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所謂的“生物融合”,就是文化底盤的基因最佳化,包括相互投資入股、高階人才流動等等。

三是科技賦能。中保登的母公司上海保險交易所,依託中國信通院“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於2019年12月正式釋出《區塊鏈保險應用白皮書》,標誌著區塊鏈在保險領域正式啟動行業級運用。其中,對保險另類資產管理和場外交易資料化面臨的突出痛點,形成了針對性的系統解決方案。以資產支援計劃為例,利用區塊鏈可溯源的特性,實現向上穿透到終端投資者,向下穿透到底層資產資訊,解決底層資產資訊不透明、存續期資訊不透明、風險監測無法穿透的問題;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結合電子合同,徹底解決虛假合同蘿蔔章的問題。

第四個方面,關於中保登打造平臺科技的新嘗試。

隨著《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的正式釋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和深化。相對於實體經濟的“新基建”,可以簡稱為“金融新基建”。金融新基建一方面為資源高效配置、規範有益創新注入了新動力,另一方面為市場穩健發展、防範化解風險提供了新保障。

在我國的現實情境下,實際上存在一個多層次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即以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專業金融基礎設施、準金融基礎設施為“緯”,以登記託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徵信系統為“經”,所構成的金融基礎設施矩陣。如果再引入監管主導型、金融機構主導型、網際網路企業主導型這一分析維度,則構成金融基礎設施的球狀分佈。

在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共同構成供給側的三大主體。監管部門主要負責搭骨架,重在保證穩定性;金融機構主要負責填血肉,重在促進活躍性;而金融基礎設施主要負責連筋骨,重在實現強韌性。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金融供給側的三大主體都面臨著共同的橫切面——資訊科技,演變出金融科技、監管科技和(金融)平臺科技三個既有交叉,又並行演進的“金融 科技”融合路徑。其中,監管科技和金融科技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平臺科技則較少討論。

從概念界定看,結合本人的工作體會,平臺科技是基於金融基礎設施的“點”,透過科技的“線”,連線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金融消費者(投資者)的“面”,構建金融良性生態的“體”。平臺科技的概念不僅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順應經濟金融理論發展,尤其是網路經濟學發展的應有之義。

中保登作為多層次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的新生代,具有率先運用平臺科技最新成果的後發優勢。按照需求驅動供給的“場景金融”理念,我們首先為平臺科技搭建了“大登記”、“大交易”、“大系統”三類應用場景。

所謂“大登記”,涵蓋了基礎賬戶類登記、事前註冊類登記、事中份額類登記、事後資訊類登記。所謂“大交易”,涉及場內發行、場內轉讓、質押融資等多元交易,以及資訊披露、產品估值、資金結算等基礎服務。所謂“大系統”,既包括“保資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管業內部機構間的“暢聯暢通”;也包括“保金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管業與金融同業的“互聯互通”;還包括“保實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的“直聯直通”。

中保登成立近三年來,始終圍繞如何利用平臺科技的力量,促進保險資金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進行積極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我們的體會可以凝練為四個字:“通學化用”。在“知”的維度,“通”是關鍵詞,因為平臺科技精準靶向行業級、長期性痛點,痛則思變,大傢俱有變革的強烈共識;變則通,去槓槓、去中介、去通道,拉直打通,是變革的核心要義;通則久,解決方案只要有療效、真的好,也就可持續、能複製。在“行”的維度,“化”是關鍵詞,因為平臺科技可以充分挖掘底層資料的價值,化平庸為神奇;可以有效管控業務發展的風險,化險為夷;可以積極促進各方主體的多贏,化干戈為玉帛。

【來源:大河財立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78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保登袁平海:險資應成為“新基建”的基石投資者和價值發現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