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闖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見習記者 李若一

  由負轉正,二季度GDP超預期增長3.2%。

  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今天揭曉。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經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在經歷一季度近乎失速的過程後,二季度的中國經濟重新找回增長節奏。放眼全球,這樣的增長實屬不易。世界銀行最新預測稱,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5.2%,其中主要發達經濟體(美日歐)均為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計,中國將從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領跑全球經濟。

  不過,許多專家學者與機構也在提醒,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嚴峻的內外部挑戰。尤其是外部環境錯綜複雜,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美貿易戰仍在持續。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將會如何?在內外部重重挑戰面前,中國經濟該如何“闖關”?

  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

  “您有一個新的訂單,請及時處理。”電腦上蹦出的外賣訂單不停催促。老闆李薇忙碌著,她的餐館正一天天好起來。

  受疫情影響,前幾個月這家店鋪的營業額直線下降。進入四五月,經營資料總算有所起色。“那時候都快關門了,但現在基本恢復了。”李薇說。

  宏觀經濟資料的一個小數點,落到個人頭上就是日常生活的變化。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創1992年以來的最低值。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都出現負增長,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遭遇“寒冬”。

  在“非常態”煎熬一個季度後,中國經濟在二季度終於重回正增長軌道:GDP同比增長3.2%,環比增長11.5%。

  據不完全統計,此前有20家研究機構對二季度GDP增速進行了預測,其中有19家預測是正增長,平均預測值為2.9%。而3.2%的單季度GDP增速表明,中國經濟的韌性遠超市場預期。

  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將6月視為經濟基本面資料重要的分水嶺。據其預測,6月國內生產活動高景氣延續,投資消費均延續改善趨勢。到二季度後半段,中國經濟已經從疫情後復甦回補逐漸過渡到週期性上行。

  其實,二季度經濟復甦式增長的軌跡早就有跡可循。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一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整體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到6月,CPI同比上漲2.5%,這已經是CPI連續兩個月維持“2時代”。

  生活消費迴歸常態的同時,生產供應也在逐步復甦。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9%,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這已經是製造業PMI連續4個月高於50%的榮枯線,說明各行業的企業經理人對本行業下個月的景氣程度比較看好。

  進出口的情況也好於預期。海關總署7月14日釋出的資料顯示,6月份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進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其中出口資料更是自4月份起,連續三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

  一系列好轉跡象的背後,是落地生根的經濟調控政策措施。

  在7月16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我國採取了財稅、金融方面的支援政策,並全面強化就業優先的政策,這些政策目前已經見到成效。

  “這為下半年更好地應對疫情衝擊積累了經驗,同時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劉愛華說。

  穩就業、保民生,還需繼續發力

  李薇不太明白各種經濟指標意味著什麼。相比於各種宏觀形勢的分析,她更關心下個月到店就餐或者訂外賣的人會不會多一些。每個月固定的租金壓力,讓她每天睜開眼就得盤算著怎麼擴大營收。

  優先穩就業、保民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六穩”“六保”之首。而從16日公佈的資料來看,就業和民生領域的形勢不容樂觀。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6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逐月有所回落,其中6月份為5.7%。但一些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更突出: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496萬人,下降2.7%;大學生失業率創同期新高,6月全國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調查失業率為19.3%,比5月上升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3.9個百分點。

  就業資料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如何穩住就業,進一步降低失業率,成了眼下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的就業形勢,一方面總體上有一些積極變化,另一方面一些重點群體的壓力比較大。”劉愛華表示,下一步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尤其關心貧困地區的“保就業”情況。今年是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貧困地區“保就業”的成效尤為關鍵。

  張琦瞭解到,上半年25個省份已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2830餘萬人,超過去年外出務工總數。與此同時,中西部22個省份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33萬貧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貧困人口就業的影響。

  劉愛華認為,“保就業”首先要穩住市場主體,落實好減稅降費、減免社保費用房屋租金這些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穩住就業的基本盤。其次,要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透過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等措施,來更好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再有,就是加強就業幫扶,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保企業就是保就業。6月下旬,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發文,明確延長部分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執行至今年底,同時提出“2020年社會保險個人繳費基數下限可繼續執行2019年個人繳費基數下限標準,個人繳費基數上限按規定正常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北京、湖北等14個省份明確暫緩調整2020年社保繳費基數下限。日前,北京市還提出,暫緩調整2020年本市最低工資標準。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種種舉措,都試圖進一步緩解受疫情衝擊的企業成本壓力,穩定就業形勢。

  疫情疊加洪災,下半年經濟走勢如何

  一些指標逐漸好轉的同時,內外部挑戰仍然是持續的考驗。

  民生銀行宏觀研究中心預計,三季度傳統服務業將繼續復工復產,不過南方洪災將產生一定拖累,GDP增速有望繼續小幅提升;進入四季度,疫情傳播條件變化,防控不會放鬆甚至可能加強。綜合考慮,三、四季度GDP將恢復至5%左右,全年GDP迴歸正增長可期。

  最近,南方多個省市正在經歷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在6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CPI)指數中,鮮菜價格環比、同比都出現了由負轉正現象,鮮菜同比價格從上個月下降8.5%,在6月份轉為上漲4.2%。

  劉愛華指出,上半年“抗疫”過程中採取宏觀經濟的逆週期調節政策,積累了相當多經驗。因此,在應對洪災衝擊方面,宏觀調控的經驗會越來越豐富,也存在政策空間。

  更多的挑戰可能還是來自外部。當前,許多國家仍在“疫情防控艱難、經濟恢復緩慢”的泥潭中掙扎。IMF最近進一步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預測至-4.9%,預計美國經濟2020年萎縮8.0%,歐元區萎縮10.2%,兩者均較4月份的預測降低逾2個百分點。

  如何應對日趨複雜的外部形勢?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在“國是論壇——2020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只要堅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眼前的困難和挑戰就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

  在受疫情衝擊最明顯的進出口貿易領域,今年發生了明顯變化:東盟已取代美歐,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上半年,我國對東盟進出口2.09萬億元,增長5.6%。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分析稱,當下中方和東盟的因素正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應對複雜多變國際形勢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的大市場正不斷擴大開放,率先復工復產;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防疫的同時逐步復工復產。

  “我相信疫情過後,中國肩上的擔子將會更重,全球對中國的期望也會更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認為,如果“抗疫”成功,復工復產加快,“六保”“六穩”做得到位,現代服務業、高階製造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技術和創新、資本和人才會向中國轉移,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也將成為一個亮點。

  談及下半年經濟走勢,董煜認為,隨著一系列政策落地,三四季度有望恢復到接近正常增長率的水平。但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都會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宏微觀經濟政策都要更加積極和靈活、更加精準和到位,特別是宏觀政策要更多代入微觀主體的感受,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

  “疫情的影響會繼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他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1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正在“闖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