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機下的全球化如何破局? 專家:團結合作才是有力武器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李純)“疫情面前,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希奎12日在北京說,“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所有國家的團結合作才是戰勝挑戰的有力武器。”
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當日正在北京舉行。在論壇開幕圓桌會議上,包括李希奎在內的各方與會嘉賓就新冠危機下的全球化如何發展、變革、破局進行了深入探討。
“全球化並沒有消失,它只是在變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表示,從2005年到2014年,跨國資料流動增長了50倍。數字化正在創造更多價值,全球經濟價值也在透過數字化進行轉變。但全球化的本質沒有改變,仍是創造價值的跨國交流。
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Marcos Troyjo)認為,全球化在新時期會出現三大特徵。首先,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在內的新興市場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七國集團(G7)。其次是全球價值鏈的轉移。第三,世界正轉向新的人才時代,面臨巨大的人才競爭。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強調了恢復和強化二十國集團(G20)功能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他指出,當前世介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一場系統性危機,既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也是一場深度的全球經濟衰退、一場嚴重的全球治理危機。G20應該緊急行動起來,透過合作推進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在數字經濟方面和貿易政策方面形成有效的政策共識。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兼秘書長艾德明(Sir Danny Alexander)也提出,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成功的全球合作,需要國際機構的支援。這些機構要有自己的使命、意願和清晰的機制,能夠將相關協議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與措施。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杜佔元則認為,疫情使人們有機會認真反思自上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全球化不僅是利益共享,也是責任共擔;不僅需要堅持,更要推向未來。後疫情時代的新型全球化會經歷一次深度調整,可能出現新的特徵。
“第一,不可能脫鉤。第二,必須合作。”談到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美中關係,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中國美國商會前主席夏尊恩(Tim Stratford)指出,合作對美中兩國、全世界而言都有好處。應當開拓可以合作且對雙方都有益的領域,避免因為彼此間的差異而產生負面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