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畢華章
*ST 鹽湖(000792)交出盈利 20 億的業績時,6 萬名股東鬆了一口氣。
有"鉀肥之王"之稱的 *ST 鹽湖(以下簡稱鹽湖股份),此前三年持續低迷,業績不盡如人意。
尤其 2019 年,以 458 億元鉅虧創下 A 股市場紀錄,成為"虧損之王"。
此舉也導致已經披星戴帽的鹽湖股份,暫停上市一年。
過山車般的業績起伏背後,坐擁巨礦的鹽湖股份,走錯了什麼棋?它如何自救?一時的扭虧為盈能否稱得上逆襲?
棋差一著
鹽湖股份是青海省國資委管理的省屬大型上市國有企業,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
它是國內的"鉀肥之王",鉀肥工業生產基地,擁有 500 萬噸 / 年鉀肥生產能力,產能位列全球第四位。
鹽湖股份官網披露,公司所在的察爾汗鹽湖,是國內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湖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鉀、鎂、鋰等自然資源,總儲量為 600 多億噸。
其中僅氯化鉀表內儲量為 5.4 億噸,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 97%;氯化鎂儲量為 16.5 億噸,氯化鋰儲量 800 萬噸,氯化鈉儲量 426.2 億噸。這些資源均佔全國首位,整個鹽湖潛在的開發價值超過 12 萬億元。
坐擁如此規模龐大的資源礦產,卻擋不住虧損,經營困難,以致債務違約、破產重組。
整個過程中,鎂板塊的"掉鏈子",是不容忽視的一節。
鹽湖股份產品包括鉀、鎂、鋰等幾大板塊,其中鎂板塊的主打專案是金屬鎂一體化,2018 年進入聯動試車。
圖片來源〡粉巷君製圖
然而,因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生產要素保障出現問題。
舉例來說,旗下投資的木裡煤田聚乎更 7# 井田,是金屬鎂一體化專案的配套資源,因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停止開採活動,專案用煤得不到保障,採購的原材料則價格過高。
加之,天然氣、鐵路運輸價格均比專案設計之初發生較大變化;此專案技術含量高、工藝複雜,人員也支撐不足。
由於產業鏈的特性,上下游裝置環環相扣,互相制約,導致建設期延長、工程建設管理費和資本化利息增加,整體負荷提升較慢。
結果是,大部分裝置均已轉固,工資、折舊、利息等費用進入經營成本,大部分裝置高進低出,對專案整體效益造成較大影響。
僅是鎂板塊,2018 年就虧損了 47.2 億;而當年鹽湖股份總共虧損約 34.5 億元。也從側面說明,其它板塊的效益還不足以彌補鎂板塊的虧損。
2019 年,業務沒有太大起色之際,因債務、破產重整、計提損失等,全年虧損約 460 億元,成為"虧損王",並被暫停上市。
曙光再現
讓 6 萬名股東看到曙光的,是 2020 年債務重組剝離部分業務後的輕裝上陣。
*ST 鹽湖 2020 年實現營業總收入 140 億,同比下降 21.5%;實現歸母淨利潤 20.4 億,同比扭虧為贏。
這次的主力,依然是氯化鉀及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從業務結構來看,這個板塊的營業收入為 129.5 億,營收佔比 77.4%,毛利率為 44.6%。
上述幾項資料還能說得過去,"鉀肥之王"的主業氯化鉀再次壓軸。
不容忽視的是,氯化鉀作為一種重要肥料,對糧食產量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是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資。
可是國內鉀鹽資源嚴重不足,是我國緊缺的 8 種大宗礦產之一。
而我國耕地普遍缺鉀,同時鉀肥施用比例較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糧食剛性需求將支撐鉀肥施用量不斷增長。
圖片來源〡鹽湖股份年報
前面說過,鹽湖股份是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鉀肥作為公司主業,有著壓艙石作用,2020 年鉀肥產量達 551.75 萬噸。
另一方面,在金屬鎂板塊折戟的鹽湖股份,對鋰資源的開發加快了步伐。
不難理解,面對風起雲湧的碳酸鋰行情,鮮有業內公司不想嘗試。而鹽湖股份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該公司的鋰業"助推劑"逐步發力,碳酸鋰產量達到 13602 噸,同比增加 2300 噸。2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專案,也已完成總工程量的 75%,提鋰部分裝置投料試車成功。
此外鹽湖股份與比亞迪合資建立的 3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專案,目前建設準備及建設手續工作已基本完成。
而動力電池消費需求快速擴張,也是驅動碳酸鋰需求增長的核心動力。
能否逆襲
扭虧之後,鹽湖股份最近在申請恢復上市交易。
雖說如今的鹽湖股份已從債務泥潭中走出,但市場也不乏擔憂。這是一時的扭虧,還是公司業績的徹底改善?
一來,鹽湖股份總資產持續縮水,從 2018 年的 750 億元縮水至 201 億元左右,規模今非昔比。
再則,去年業績固然已經扭虧,但是這種勢頭能否保持,尚且存疑——市場見慣了太多短暫的繁榮。
此外,礦產資源類公司,市場行情變化的因素影響明顯,產品價格可觀時收益不小;如若價格走低或持續低迷,難言樂觀。
譬如鉀肥價格由 2007 年的 430 美元 / 噸,下降至 2019 年的 270 美元 / 噸,導致企業營業收入大幅降低。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
好在,鹽湖股份對此也曾有總結與反思。該公司點出幾方面問題,看得出的確是經過思考。
用管理層的話來說,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偏離預期的教訓十分深刻:
對跨越發展錯道超車難度認識和措施不夠;
要素環境與經濟執行的矛盾突出;
經濟結構調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大氣候……
其實回頭來看,鹽湖股份也曾打算跨越式發展,甚至豪氣十足。
它有資源基礎,有資金條件,有發展願望,自認技術經濟也可行。只是結果令人唏噓,對於持續多年高投入的綜合利用專案,還是棋差一著。
對資源型企業來說,要想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考驗的是方方面面,難度不可謂不大,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值得更多企業借鑑……
機構調研資料來源:Wind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與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