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6月21日電 (記者 謝藝觀)2021年以來,生豬價格一路跌入低谷,把養豬企業的業績也拖向“低谷”。最近,有養豬企業甚至玩起了“跨界”,不過很快就收到了關注函。
養豬企業跨界“新能源”,“錢從哪來”?
6月17日,正邦科技釋出公告稱,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簽署《“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專案合作協議書》,對方對公司的土地、能源進行統一規劃,加快佈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建設生態光伏、風電、分散式及集中式綜合智慧能源約1000萬千瓦,預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億元左右。
或源於該利好訊息影響,6月20日開盤,正邦科技一字漲停,報6.95元/股。
正邦科技股價走勢圖。
正當股民沉浸在喜悅中時,20日,正邦科技披露了深交所下發的關注函。關注函顯示,深交所要求正邦科技詳細說明公司在本次合作中需承擔的義務,預計投入的資產規模或投資金額(如需),以及本次合作對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
同時,在此基礎上,結合公司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流動性情況及本次合作所需的資金來源(如適用)等,說明公司是否存在資金狀況等條件不足以支援相關專案開發等風險。
若翻看正邦科技近來的業績,會發現深交所的擔心不無道理。
財報顯示,正邦科技2021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達188.19億元,2022年一季度再虧損24.33億元。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負債率為97.03%。此前還一度傳出“申請破產”訊息,後被公司闢謠。
8日,正邦科技還曾發公告稱,受豬週期影響,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截至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兌付餘額合計54200.5萬元。
因此,此次“跨界”也被網友質疑,“養豬都沒錢了,哪裡來的錢投入光伏?”
養豬龍頭牧原股份陷“虛增利潤”風波
陷入鉅額虧損的正邦科技忙著跨界“自救”,業界龍頭牧原股份則陷入“財務造假”的質疑中。
近日,有媒體發文,由於在2021年財報中少計提39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牧原股份疑似虛增利潤。
該媒體認為,“保育豬”轉成“育肥豬”時,牧原股份的成本約為600元/頭,此時平均重量約為29公斤。利用行業公式和得到的資料,就可以算出這些豬的真正成本為1777.6元/頭。比年審機構披露的飼養成本1559.53元,高出了218元。那麼每頭育肥豬就應該計提218元,總計提數額約為39億元。
資料圖。 長春海關供圖
對於上述質疑,牧原股份證券部人士回應媒體,“上述文章中以育肥豬預測售價,除以市場銷售價格,得到模擬均重(118.7kg),再乘以作者模擬的養殖成本,從而得出公司成本數值。但這種倒推出欄均重來論證減值測試的方式,跟真正減值測試邏輯並不相符。”
上述牧原股份人士還稱,文章所使用的公式中,其中三個引數:重量增長、飼料價格、(1+飼料與折舊之外的其他成本/飼料成本+折舊成本/飼料成本),與公司實際情況不符。
對於上述媒體報道,5月18日,深交所向牧原股份發出的2021年年報問詢函,要求牧原股份說明公司本期未對相關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的原因及合理性。同時,請年審會計師就上述問題進行核查並發表明確意見。
在回覆中,牧原股份表示,公司報告期末未對相關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是合理的。年審會計師也認為,公司報告期末存貨餘額真實;公司報告期末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規定。
豬價上行,養豬企業困境有望改善
所謂“人窮是非多”,之前生豬價格持續處於低谷,行業陷入“賣一頭虧一頭”的局面,豬企們都揹著“一屁股債”。
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曾坦言,包括牧原在內的養豬行業能夠快速發展靠的就是政策扶持,拿了大量的銀行貸款建起現代化豬舍,養豬企業大多數時候都會現金流緊張,在每輪豬週期底部的時候更幾乎是“命懸一線”。
不過隨著近月豬肉價格持續上升,養豬企業的困境正在改善。
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自3月下旬以來,生豬平均收購價格和白條肉平均出廠價格環比連續11週上漲。最新一週(6月6日—6月12日),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16.51元/公斤,環比再上漲0.1%。白條肉平均出廠價格為21.69元/公斤,環比持平。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多家上市養豬企業釋出的5月銷售資料也顯示,生豬銷售價格有所上升,生豬銷量及當月收入也出現增長。
伴隨豬價上行,養殖盈利也逐漸恢復。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聯合卓創資訊釋出資料顯示,6月第2周,全國豬料比價為4.52,環比持平。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盈利為131.77元。
“對於養殖企業而言,三季度或是盈利溫和恢復的時段,但與此同時斷斷續續的二次育肥出欄及天氣等不確定因素或為生豬價格上漲帶來一定製約作用,豬價或難大幅上漲。”卓創資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