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 健識局 嚴冬雪
隨著第三批藥品集採啟動,全國帶量採購已進入常態化,不少藥企也開始進行人事調整。
8月19日,業界傳出吉利德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決定離開公司並尋求外部發展的訊息,他在吉利德最後的工作日為9月10日。隨後,吉利德方面向健識局確認該訊息的真實性,相關負責人表示訊息屬實。
吉利德中國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日常運營工作一切照舊,新任總經理的招募工作已經啟動。另據健識局獲悉,在新任總經理入職前,吉利德全球洲際高階副總裁Jacopo Andreose將臨時負責中國團隊和業務。
然而,羅永慶選擇離開吉利德僅僅是跨國藥企人事變動的一個縮影。
今年3月,默沙東腫瘤事業部負責人牟豔萍辭職後出任上海艾力斯醫藥公司執行長;4月,拜耳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離職後加入億騰醫藥任營運長;5月,BMS中國腫瘤事業部副總裁郭安峰離職後加入1藥網出任首席創新官;6月,原GE國際業務總裁兼執行長職務段小纓宣佈辭職。
在這一系列跨國藥企“離職潮”的背後,是中國醫藥市場環境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本週,全國第三批藥品集採開標,共有189家企業參加,產生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藥品品規191個,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95%。
至此,隨著國家藥品集採進入常態化,中國仿製藥市場也進入了微利時代,這勢必讓曾經依靠過期專利藥打“天下”的跨國藥企必須要謀求業務轉型,專注於新藥的研發創新。
事實上,研發創新轉型、成熟藥資產剝離、營銷模式轉型和“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型是幾乎所有的跨國藥企都在實施的轉型理念。
業內普遍認為,不管是業務調整還是市場洗牌,人才始終是最核心的成功要素。今後跨國藥企的業務調整勢必會引發中國醫藥市場的人才大戰,與本土藥企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一定也會越發激烈。
抓緊市場佈局
跨國藥企框架調整已不可避免
面對由藥品集採所引發的市場變革,各大跨國藥企已抓緊佈局。
8月17日,拜耳與華領醫藥就新型糖尿病治療藥物dorzagliatin在中國達成商業合作協議。根據雙方約定,作為推廣服務提供方,拜耳將負責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營銷、推廣以及醫學教育活動。
這一次的合作被業界視為拜耳對自身糖尿病團隊的“救贖”。要知道,拜耳旗下曾佔據69%口服降糖藥市場的重磅產品——拜唐蘋,在全國第二批藥品集採的現場爆出每片藥0.18元的超低價,相比於降價前每盒(50mg*30片/盒)61.92元的價格,集採的價格僅為每盒5.42元。
據拜耳2020年半年報顯示,拜唐蘋半年銷售金額156億歐元,同比下降54.4%。中國帶量採購導致非專利藥大幅降價是主要原因。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失去了“拜唐蘋”的重磅產品之後,拜耳此番與華領醫藥的合作,不僅要提高在糖尿病領域的利潤空間,更為關鍵的是,還要保證其銷售團隊的完整性。
此前,拜耳處方藥中國及亞太區副總裁王彤曾公開表示,拜唐蘋在中國的銷售團隊約是700~800人的規模,面對藥品集採的挑戰,如果沒有內部的及時反饋和調整,估計一半以上甚至於2/3的人都沒工作。
不僅僅是拜耳,勃林格殷格翰在本週將旗下愛全樂、可必特、思力華和思合華在中國將由北京博瑞霖醫療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進行推廣。業界此前就已傳出訊息,勃林格殷格翰自8月1日起,公司現行的東、南、西、北、北京五個大區將合併成南、北兩個大區。
儘管尚未公佈公司框架的調整方案,但業內普遍認為,勃林格殷格翰在架構調整的過程中,人員的調整和最佳化都是不可避免的。
據健識局梳理發現,諾華、阿斯利康、賽諾菲、輝瑞等多家跨國藥企在2020年均調整也了業務模式或者人員結構。事實上,在全國啟動藥品集採以來,跨國藥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鼓勵創新、規範行業行為、提升質量和控費等一系列醫藥政策出臺,過專利期原研藥長期在中國保持高溢價的時代終結。
隨著包括鼓勵創新、規範行業行為、提升質量、控費等一系列醫藥政策的出臺,仿製藥將更多地替代過專利期原研藥。業內普遍認為,跨國藥企今後要聚焦主營業務,專注於生物創新藥才能有溢價空間。
產業轉型升級
藥代備案制或將年內出臺
隨著跨國藥企紛紛轉型,不僅合規的壓力逐漸升級,藥代備案制也或將在年內出臺。
今年6月,國家藥監局釋出《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再次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業內普遍認為,藥代備案制進入倒計時,藥代將全面迴歸學術本位。在此過程中,不能適應新要求的醫藥代表將遭到淘汰。
按照三明醫改“操盤手”詹積富此前的設想,這個過程也正是要革300萬醫藥代表的命。
國家醫保局藥價和招採司副司長丁一磊曾公開表示,過去藥品在終端進入醫院使用的這個環節,還存在一定的灰色的空間,而藥品集採是確保市場供應,企業不需要灰色空間也能保證銷量,這是降價空間的來源。
健識局獲悉,湖北湘雅二院、廣州某腫瘤醫院等多家全國三甲醫院向各醫藥公司通知稱,嚴禁醫藥代表進入醫生診室及辦公室等地,違者將停用該廠家相關藥品。
8月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佈《重點領域正風反腐觀察 深挖徹查醫療腐敗》一文中指出,醫療反腐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從各大公立醫院,到臨床試驗機構、醫藥研究所,再到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均被列入嚴查範圍。
目前,醫藥代表作為醫藥購銷鏈條的執行方,必將成為整風嚴打的重點物件。有分析人士指出,曾經藥企傳統營銷的模式以及管理思維,已不在適合目前醫藥市場激烈的競爭。因此跨國藥企高管的“離職潮”也是必然現象。
亦有行業人數預估,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藥企撤銷醫藥代表隊伍。但是,這並不表示大批醫藥代表將消失。很多臨床醫生認為,新藥新技術是非常需要醫藥代表來推廣的,只是現有角色亟待轉型和升級。
事實上,以疫情為契機,結合帶量採購、反腐專項整治持續推進,招採環節的信用制度以及藥代備案制等的落地,在市場專業性要求提高之下,300萬藥代中絕大部分將被淘汰。
【來源:健識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