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為何仍是世界工廠,只是升級了 儘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已實現不再依賴出口擴張的再平衡,但貿易競爭力並沒下降。雖然生產成本的增長以及近年來一些按說會削弱其在全球供應鏈中所佔地位的事件接連出現——例如貿易戰和新冠疫情,但這個國家(反而)加強了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2017年至2019年中國對美出口下降17%。但聯合國資料顯示,中國在全球舞臺的市場份額增長約0.5%,是同期增幅第二的越南的兩倍多。原因有二。首先,透過把關注點從美國轉移,中國出口商得以在東盟地區和“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探索新市場。其次,透過將零配件銷往第三國組裝,再將最終產品運往美國,中國企業能規避一些關稅。
許多人曾認為疫情將引發供應鏈從中國大規模出走——那預示著中國結束對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但之後發生的事出人意料。中國強有力的措施有效遏制住疫情,為生產和出口迅速恢復鋪平道路。同時,疫情蔓延重創全球生產。中國成為許多防疫商品的最終供應國並在全球貿易中逆勢上揚。2020年其出口市場份額飆升、外國投資迅速湧入。
對貿易戰和疫情的有效抵禦,彰顯中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韌性。隨著中國經濟逐漸成熟,這種韌性不再是建立在成本競爭力的基礎上。相反,這是中國生產體系加速升級,從而使其經濟沿著價值鏈向上攀爬的結果。
以中國參與蘋果手機的生產為例。十年來,中國在蘋果手機(生產)的總成本和零售價值中佔比已增加6至7倍。此外,蘋果公司近年來已大幅增加在華生產規模,這與所謂該公司為遷往更有競爭力的地方而離開中國的甚囂塵上說法恰恰相反。
中國崛起為出口大國還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研究表明,在需要中高階技能的出口產品方面,大量市場份額已從以日美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流向中國。
儘管在一些需要低端技能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國已將部分市場份額讓給越南等新興市場,但中國把許多至關重要的供應鏈都留在本國,這令其他各方必須與中國進行合作。這種戰略已幫助中國構建了一種具有包容性的持久生產生態體系,而這有可能進一步延長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期。(作者為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階經濟師姚遠,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