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美國通脹率在經濟活動溫和復甦下顯著走高,正引起各界關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4日釋出報告,提醒經濟復甦程序可能受勞工短缺拖累,與此同時,該機構透露未來緊縮貨幣政策次序,即實施加息前很早就會開始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
復甦受勞工短缺限制
美聯儲14日釋出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溫和復甦,但就業增長仍受到勞工短缺限制。
這份報告根據下屬12家地區儲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結果編制而成,也稱“褐皮書”。報告顯示,2月底至4月初,美國經濟活動溫和復甦,消費者支出有所增加。
行業方面,得益於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放寬以及疫苗接種增加等利好因素,旅遊業增長形勢較為樂觀。“旅遊業的報告更為樂觀,這得益於人們對休閒活動和旅行的需求回升,歸因於春假、大流行相關限制放鬆、疫苗接種增加以及最近的刺激支出等因素。”報告稱。
報告稱,美國製造業活動進一步擴大,但普遍面臨供應鏈中斷等風險。同時,零售等領域經濟活動仍然疲軟。
同期,美國就業市場勢頭有所回升,薪資增長略有加速。多數轄區勞工數量溫和增加,其中製造業、建築業、休閒和酒店業就業增速較大。整體而言,勞工短缺仍是就業市場持續復甦面臨的挑戰。與疫情暴發前的水平相比,美國就業崗位仍減少了840萬個。
此外,整體物價略有上漲,部分轄區價格上漲較為強勁。由於供應鏈中斷,部分轄區製造業、建築業、零售業和運輸業等行業成本全面上升。各轄區普遍預計近期物價將繼續上漲。
美聯儲在其報告中表示,許多地區的企業都提到了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並指出供應鏈瓶頸是罪魁禍首,表示至少在短期內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
“導致成本上升的‘失衡不太可能很快得到解決。’不過,許多人預計供應鏈挑戰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消散,這將緩解成本和價格壓力,”克利夫蘭聯儲的一位聯絡人在報告中稱。
通脹大幅回升
美國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下逾八年半以來最大漲幅,因疫苗接種推進和大規模財政刺激釋放了被壓抑的需求,開啟了多數經濟學家預計的短暫通脹上升期。
美國勞工部13日公佈的資料顯示,3月份美國CPI上漲0.6%,為2012年8月以來的最大漲幅,2月漲幅為0.4%。汽油價格上漲9.1%,佔CPI漲幅的近一半。2月汽油價格上漲6.4%。
報告還顯示,3月份核心物價上升,因經濟復甦受到供應鏈瓶頸、產能限制和大宗商品價格走高的衝擊。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後,核心CPI在2月小幅上漲0.1%後,3月上漲了0.3%,為七個月最大漲幅,主要是由於租金以及酒店和汽車旅館住宿價格在2月份下跌2.7%後反彈了4.4%。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通脹上升是暫時的,供應鏈預計將做出相應的調整,變得更有效率。供應限制主要反映了在疫情期間需求從服務轉向商品。
“通脹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性事件,”金融機構FHN Financial首席分析師羅威表示。“這些瓶頸是一次性的。美聯儲將不會考慮採取行動,除非它認為價格水平的變化是永久性的,而非暫時性的。美聯儲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之前,不可能出現這種變化。”
《華爾街日報》文章警告稱,在未來幾個月,推動通脹上升的可能不僅僅是與上年同期的簡單對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種疫苗,需求可能激增,難以滿足,從而導致物價上漲。供應鏈持續遭遇瓶頸可能只會使得物價上漲更加嚴重。起初的需求激增和供應鏈問題似乎可能都是暫時的,但很難忽視由此導致的價格上漲,畢竟人們將切實感受到漲價。
美聯儲透露政策緊縮路徑
隨著通脹走高和就業逐步改善,鮑威爾14日公佈了未來緊縮貨幣政策次序,先減少QE規模一段時間後,再採取加息舉措。
鮑威爾表示,美國經濟處於“拐點”,預計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長和招聘將加速上升,受疫苗接種增加和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措施提振。
鮑威爾明確表示,美聯儲將在提高利率之前很久就開始減少購買債券的步伐。
自去年6月以來,美聯儲每個月至少購買1200億美元的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援證券,以QE形式壓低長期借貸成本。自去年12月以來美聯儲一直表示,美國經濟必須在實現最大就業和2%通脹目標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然後才會縮減債券購買規模。
鮑威爾在華盛頓特區經濟俱樂部舉行的一次網上活動中說,去年12月美聯儲宣佈指導方針後,當經濟朝著央行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時,美聯儲將縮減資產購買規模,這很可能遠早於央行考慮加息之前。
鮑威爾表示,“我們還沒有對這一順序進行投票,但這是新政策指引的思路。”
他重申,美聯儲今年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並指出,多數央行官員預計利率將在2023年底之前保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
隨著購買規模逐月降低,並最終達到零,美聯儲將面臨隨後的決定,即是否允許資產負債表規模隨著其所持有債券的到期而縮小。
美聯儲在2014年開始將政策“正常化”時,起初對到期證券進行再投資,以保持整體資產負債表規模不變,隨後允許資產負債表規模縮小。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做出的決定,”鮑威爾稱,不過他確實排除了在某個時候透過主動拋售證券來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可能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