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三年新高,人民幣升值影響多大

部分對沖大宗商品漲價 嚴重擠壓出口企業利潤

本報記者 倪 浩

5月2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上漲,離岸、在岸人民幣分別升破6.37和6.38,均已創下三年新高。但是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為背景,做為全球重要的原材料進口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的中國,人民幣升值帶來更為複雜的局面。當天,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會議強調,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應積極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狀態,不要賭人民幣匯率升值或貶值,久賭必輸。

美元疲弱,人民幣升值明顯

今年4月1日,兌換10萬美元大概需要65.7萬元人民幣,而現在只需要約63.7萬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節約2萬元。從4月1日人民幣開始新一輪的強勢升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大概上漲2000個基點。《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中國從新冠疫情中迅速恢復,加之國際投資湧入中國相對高收益的市場,人民幣因此受到提振。此外,美元全線走弱也是支撐人民幣上漲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已歷時整整一年。2020年5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1316元,之後一路上漲。期間離岸人民幣與在岸人民幣保持著同樣的走勢曲線。而美元指數在此期間則持續走弱,從一年前的100上方一直跌到目前的不到90。

美元走弱也讓全球其他主要貨幣紛紛上揚。據路透社27日公佈的統計,今年一季度歐元升值超4.3%,人民幣升值2.5%,和俄羅斯盧布、墨西哥元、英鎊的升值程度不相上下。除美元之外,人民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並不大。

升值對沖通脹是否可取?

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因為一系列因素也一路走高,讓做為全球最重要原材料進口國的中國面臨著輸入性通脹的巨大壓力。

採訪中,一些東部省份的家電製造企業告訴《環球時報》,由於鋼材、銅、鋁甚至是ABS塑膠等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也在大幅增長,他們面臨在消費端上調價格,甚至在成本倒掛壓力下不得不停止接單的難題。

目前全球主要商品價格已經顯著高於疫情前水平,國內輸入性價格上漲特徵明顯。美國現貨綜合指數自2020年6月至今已快速上漲32.3%,同期國內南華綜合指數上漲29.3%,銅、鋁、不鏽鋼、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煤炭紛紛漲價。

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背景下,透過人民幣升值以幫助對抗輸入性通脹的呼聲漸高。央行上海總部調查研究部主任呂進中日前撰文表示,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國際市場價格的輸入性影響不可避免。作為應對,他建議人民幣適當升值,抵禦輸入性效應。平安證券分析師鍾正生認為,在美元走弱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人民幣匯率升值同時發生,本身存在內在的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的機制。他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起到較為顯著地抑制通脹的作用。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人民幣升值令出口企業承受巨大壓力。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並不贊同用匯率變動來對沖大宗商品漲價的輸入性通脹的觀點。她表示,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恢復良好,其中出口扮演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去年以來,出口企業面臨著人民幣升值、運費上漲以及原材料漲價多重壓力,企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

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也向《環球時報》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過快有一部分原因是資本炒作造成的。因此只靠人民幣升值來對沖是不夠的,需要宏觀政策上多管齊下。

未來走勢備受關注

5月23日,人民幣不斷上漲之際,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公開表態稱,中國外匯市場自主平衡,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匯率預期平穩。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將繼續取決於市場供求和國際金融市場變化,雙向波動成為常態。

彭博社分析認為,這顯示中國官方並不樂見市場升值預期急劇升溫。彭博社認為,如果人民幣短期升值幅度很大,對沖大宗商品漲價可能杯水車薪,卻反而會傷及出口行業。升值預期陡增,還可能誘發企業恐慌性結匯和遊資流入,給央行的宏觀調節造成額外擾動。路透社也認為,中國監管層可能不樂見人民幣升值預期繼續強化,相較於大宗商品的漲幅,人民幣升值緩解作用很有限,反而容易對出口造成影響。

人民幣未來走勢被各方高度重視。《華爾街日報》據法國BNP巴黎銀行資產亞太區負責人觀點表示,未來匯率可能會保持在1美元兌換6.4-6.5元人民幣之間,若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可能會招致中國央行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告訴《環球時報》,人民幣匯率背後是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決定的,但直接體現在美元的強弱上。唐建偉預計,2021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破6或貶破7的機率都很小,預計維持在6.3至6.7波動區間,全年匯率升值幅度預計將明顯小於2020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85 字。

轉載請註明: 創三年新高,人民幣升值影響多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