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盛來運: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但我國通脹水平總體可控|深談

由 高會雲 釋出於 財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4日訊(記者 馬常豔)如何看待今年的通脹壓力?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近日在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時表示,當前外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加大,我國物價將會溫和上漲,但我國通脹水平總體處在可控狀態。

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持平,可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卻快速上漲。盛來運分析,當前,我國市場價格走勢出現了明顯分化,一方面是CPI仍處低位,一季度同比持平,3月份由負轉正增長0.4%;另一方面,3月份PPI同比增長4.4%,比上個月跳升了2.7個百分點,令市場擔憂通脹是否會加速到來。此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美國等西方國家繼續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也擔心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是不是會加大。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右)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巖攝

盛來運認為,目前國際上的通脹水平確實有所抬升,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在復甦,雖然疫情仍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但一些發達國家疫情得到明顯緩解,疫苗加快接種,增強了國際社會共抗疫情推動發展的信心。二是在總需求拓展的同時,生產端供應跟不上需求擴張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原材料的生產國和供應國還沒有及時復工復產,供需缺口是價格上漲的基礎。三是一些國家擴張性的量化寬鬆政策帶來外溢效應,催生了世界範圍內價格上漲的預期和趨向。此外,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盛行、技術封鎖等都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消費者的負擔。以上多種因素,共同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巖攝

盛來運指出,對我國來講,儘管來自外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加大,但通脹水平總體處在可控狀態。首先,目前我國物價指數的平均水平相對較低。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上漲0.3%。第二,我國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不支援出現大規模的價格上漲。從基本面看,目前我國生產擴張的幅度快於需求,工業的恢復快於服務業,供大於求的現實使物價上漲缺乏基本面的支援。從政策面看,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透過精準調控支援薄弱環節,透過“六穩”“六保”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第三,從結構性因素看,生豬價格的上漲在去年物價上漲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我國生豬存欄量基本上已恢復至常年狀態的90%以上,生豬的生產供應是有保障的,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通脹壓力。第四,從傳導機制看,上游工業品價格上漲對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導效應確實存在,但是逐漸遞減。我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相對較長,下游產品競爭比較充分,很多產品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影響價格大幅上漲的因素會受到一定抑制。

“從後期走勢來看,由於基數、結構性因素及輸入性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將呈現溫和上漲的狀態,但總體可控,全年CPI漲幅將明顯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盛來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