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涵 規模達萬億的農商行來了,A股即將迎來今年第三家過會銀行。11月26日晚間,證監會公告上海農商銀行首發過會,即將成為A股第9家上市農商行。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2019年共有八家銀行密集上市,2020年銀行A股IPO略顯冷清。臨近年末,僅有3家過會。雖然上市“闖關”難,但是排隊依舊火熱。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目前有37家上市銀行中,農商行有8家,佔比21.6%;現有16家A股排隊銀行,農商行佔六成達到11家。這意味著下階段上市銀行的增量中,農商行打頭陣。
2020年中小銀行成為銀行業的話題中心,不論是合併重組潮、盈利滑坡風險防範,還是排隊上市、轉型路徑探索等。在內,上市、發行可轉債、配股等多種融資形式補充資本;對外,頭部中小銀行漸漸從追求資產規模擴大轉變為追求高質量發展。中小銀行在探索依靠所處地域打造自身特色,緊追數字化轉型的新方向,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做出調整。
上市:排隊火熱“闖關”難
我國金融機構主體中不容忽視的就是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的中小銀行,全國共有1000多家農商行和100多家城商行,而上市IPO更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上海農商行上市之路從流程上看頗為順利,從備案輔導到過會耗時兩年。2019年6月21日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2020年7月8日證監會披露招股書,直至日前上海農商行首發上會獲透過。
從資產規模上看,上海農商行是全國規模排第三的農商行,它也是全國首家在農信基礎上改制成立的省級商業銀行。紮根上海,其94.14%的貸款投放於上海地區客戶。根據招股說明書,上海農商行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低於9.64億股、且不超過28.93億股,募集資金淨額將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
上海農商行作為經營範圍經濟基礎好的獨特優勢,資產質量是同業中的“佼佼者”。近三年年報(2017年-2019年)可見,該行的不良率貸款分別為1.3%、1.13%、0.9%,實現了連續三年下降。在經濟下行的2019年,其對公、個貸不良率略有下降。信用卡不良率則處在中等水平。所幸三年中該行的撥備覆蓋率維持高位,2019年達到431%,風險管控能力得到檢驗。
就此,11月26日發審委公告要求該行說明2019年個人消費貸款大幅增長原因,是否存在平臺貸款;房地產、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不良貸款率存在一定程度波動的原因及合理性等。也從側面印證,監管對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核心業務等方面頗為重視。
除上海農商行順利過會外,據證監會披露上交所的IPO申請看,重慶銀行狀態為已透過發審會,齊魯銀行等7家銀行處於預先披露更新狀態,湖州銀行處於已反饋狀態;在深圳中小板中有9家銀行處於排隊中,蘭州銀行、東莞銀行等7家銀行為預先披露更新狀態,廣州銀行、重慶三峽銀行等為已反饋狀態。
目前有37家上市銀行中,農商行有8家,佔比21.6%;現有16家A股排隊銀行,農商行佔六成達到11家,具體包括江蘇大豐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廣州南海農商行、廣東順德農商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行、廈門農商行、亳州藥都農商行、江蘇海安農商行、江蘇崑山農商行等。
不難發現,目前中小銀行上市的現狀是排隊火熱闖關難,一位華東地區城商行負責戰略事務的人士告訴記者:“這與中小銀行自身盈利、資產質量狀況、上市審批門檻等方方面面至關相聯。監管機構對申請上市中小銀行的反饋和信披補充要求高度一致,但是歷史原因所致,大部分中小銀行股東複雜,也成為上市的攔路虎。”
“我們銀行所處地區經濟環境較好,上市融資並非第一渴求。”上述銀行人士所在的銀行在資產質量穩當之際曾一度準備IPO,但後因股權問題和其他因素擱置再議,直至現今,高管層也沒有重啟。
目前是否為扎堆上市的視窗期?一位券商銀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監管對中小銀行上市政策上不存在障礙,地方監管部門也有意推進,只要衝擊上市的銀行資產過硬,沒有風險危機,我們認為這兩年都可以保持樂觀態度。”
轉型:領域優勢打造差異化護城河
畢竟上市對於銀行而言是長久的戰略準備,真正登陸資本市場的在上千家銀行中也是鳳毛麟角。當下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如何打造特色發展路徑、建立獨特護城河。
隨著中小銀行快速發展階段告一段落,未來如何塑造自身優勢將是中小銀行戰略轉型的主要問題。在異地經營受限的背景下,未來中小銀行仍主要立足於地方,植根當地經濟環境,發揮屬地特性是一塊敲門磚。
就以上海農商行為例,除了把握區域戰略機遇積極推進業務經營外,近年來還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革新管理、流程、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客戶服務。以打造“交易銀行”“消費金融銀行”為驅動,依託主要經營地為上海市的客群優勢,上海農商銀行全力推動財富管理、零售貸款、信用卡等大零售業務發展,推進轉型發展。
11月26日,在南京銀行主辦的紫金山·鑫合金融傢俱樂部2020年年會上,銀行業人士圍繞“如何打造中小銀行特色,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行廣泛探討。
在南京銀行行長林果靜看來,中小銀行要堅持自身定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當前金融業已呈現明顯的錯位發展格局,需要我們勤修內功,合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客群結構和收入結構,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在細分市場和本土區域拓展更大空間,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鞏固提升特色優勢”。
同屬長三角經濟圈的杭州銀行則依託杭州網際網路創業中心,科技賦能小微金融發展。該行副行長陳嵐表示,該行設立台州分行開創分行專營小微貸款業務的先河。數字化轉型,“跑數”資料化中臺,和阿里、華為等網際網路企業合作,牽手聯合建立城商行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三年服務3.6萬微貸客戶,放貸196億元。
坐落在中部地區的鄭州銀行也是利用地處中原的定位來打造商貿物流銀行建設。圍繞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痛點和難點,鄭州銀行聚焦供應鏈的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商流,建設“五朵雲”線上平臺,具體包括:雲交易、雲融資、雲物流、雲服務和雲商。
位於長三角的蘇州銀行在全國率先啟動全面的“事業部”組織架構變革,形成以公司銀行、零售銀行、金融市場、數字銀行四大專業化經營的事業總部。
廣東南海農商行行長肖光表示,地方中小銀行的發展離開不了地方產業的支援,透過深入到在佛山市和南海區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深入到當地的實體經濟。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表示:“中小銀行的特點在於它的靈活。真正打造有特色的銀行,需要監管政策給予中小銀行市場化的機制和市場化的公司結構,讓中小銀行優勢發揮出來,不然中小銀行和大行競爭面臨特別大的壓力。”
金融科技的深化也是一大突圍路徑。記者獲悉,部分中小銀行已經在謀求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大資料、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手段,改善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提高服務小微及民企客戶的收益風險比。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報告所示,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小銀行面臨較小的IT系統遺留問題和改造成本,可以根據當前和未來需要來更新IT系統及資料體系,比大中行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