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PE弘毅投資“下注”SPAC,尋找新盈利點?
SPAC市場不僅有產業資本,二級市場投資者,如今一級市場的PE也加入到這場“淘金熱”中,弘毅投資便是其中一員。PE的加入除了輸出投資能力賺取管理費外,為其在一級市場投資的股權找一個新的退出渠道或許也在其謀劃當中。
背靠聯想控股的弘毅投資開始“下注”SPAC。
9月19日,據港交所顯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EverestAcquisitionCorporation(下稱“Everest”)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農銀國際和花旗擔任聯席保薦人。其中農銀國際還是該SPAC的發起人,除此之外,發起人還包括HonyPartnersGroup(弘毅投資)。
與傳統上市方式相比,SPAC具有上市時間更快、成本更低以及融資效率更高等優勢,這也是吸引資本大鱷紛紛駐足的主要原因。
作為老牌PE,弘毅投資此次出手SPAC或許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拓展業務條線,另一方面是輸出投資能力,找到好專案上市,為投資人提供豐厚回報。此外,弘毅既是發起人,又在一級市場持有大量未上市企業,此舉或將給未上市的企業尋找到一條新的退出渠道。
弘毅投資搶灘SPAC的背後
繼今年1月1日港股市場正式引進SPAC上市制度後,SPAC申請上市熱潮來襲。
探尋SPAC上市方興未艾的背後一方面是政策誘因。
將時間撥回去年12月17日,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公佈引入新規則,在香港設立全新SPAC上市機制,並於今年1月1日起生效,這意味著港交所SPAC上市制度塵埃落定。
另一方面是SPAC本身的優勢吸引資本大佬搶灘。首先是IPO流程時間更短,SPAC上市流程時間一般在3-6月,而傳統的IPO時間通常在8-12個月左右,甚至更長,時間越長會導致的不確定性便會越高。
其次是SPAC上市成本更低,不需要支付承銷費以及掛牌費。
據富途美股表示,傳統的IPO中,投資銀行可在IPO結束後獲得募集金額的5%-7%作為承銷佣金收益,而在SPAC中,承銷商可以先獲得募集金額的2%,其餘的3.5%被鎖定在信託賬戶中,待找到收購標的並完成收購後,方可獲得這3.5%的佣金。
值得注意的是,SPAC的投資標的具有不確定性,給予的僅是大方向上的指引,因此選擇一個靠譜的創始人顯得至關重要,也就不難理解這場盲盒遊戲中顯現一眾資本大佬的身影。
據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9月2日,共有13家SPAC公司遞交上市申請,已透過聆訊的有3家,成功掛牌3家,仍有6家正在處理中。疊加前幾天港股迎來第四家SPAC上市公司,也就是說目前已有四家SPAC公司先後登陸港交所。
縱觀目前向港交所遞表的SPAC公司,不少知名PE機構鼎力相助。
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正是招銀國際。今年3月,港股首家SPAC公司Aquila掛牌上市,而Aquila的發起人之一正是招銀國際全資設立的招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僅隔3個月,港股又迎來第二家SPAC公司,而該SPAC的背後是嘉御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以及Opus創富投行。
今年8月,第三家SPAC港股上市公司“花落”香港匯德收購,而其有前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以及前渣打銀行大中華區主席曾璟璇坐陣。
就在前不久,第四家SPAC公司於9月16日正式登陸資本市場,而其背後浮現春華資本的身影。
具體來看,發起人之一PrimaveraUSLLC背後為春華資本,由春華資本的7名個人合夥人持有。其中,胡祖六持有PrimaveraUSLLC約39%的權益。
除這四家上市公司外,已“遞表”的多家SPAC公司同樣吸引資本大佬參與,正在等待上市時間。像普華永道曾表示,隨著港交所制定SPAC上市制度的新規則,預計有10-15家SPAC將於2022年赴港上市,集資約200億至300億港元。
而作為市場的老炮,弘毅投資顯然對資本運作熟稔於心,再加之其在一級市場浸淫多年,持有眾多一級市場股權等待變現,自然不會放過SPAC這個紅利。
此次Everest的投資方向與弘毅投資的強項如出一轍。據招股書顯示,Everest聚焦醫療健康、消費和綠色產業領域。
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幾年,PE機構投資大量新經濟企業,當中部分公司因為估值較高,目前沒有較好的IPO通道,而SPAC為部分擬上市企業降低成功上市的不確定性,並具有提高原有股東回報的空間,同時也為創始人提供額外激勵的手段。
老牌PE弘毅投資
弘毅投資官網顯示,其業務佈局遍佈私募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風險創投、對沖基金、公募基金。目前管理資金總規模已超千億元。
之所以能快速躋身千億行業,其背後站著的金主不可小覷,聯想控股,高盛、淡馬錫、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等資本均位列其中。
弘毅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業務開始於2003年,17年來募集並管理10只基金,資金管理規模超過650億人民幣。長期深耕數字科技與智慧製造、生命科學、文化科創、綠色低碳、消費服務等專業投資領域。
其中醫療健康領域稱得上是弘毅投資的王牌之一,過去18年其進行18次投資,配置的資金總額為12億美元,代表專案當屬石藥集團。
而弘毅投資與石藥集團的淵源還要從2008年講起,彼時聯想控股以6.351億元的價格將其所持有的石藥集團100%股權降價出售給下屬子公司弘毅投資。
在弘毅投資的助力下,2012年石藥集團進行戰略重組將三家全資控股子公司注入當時已上市的中國製藥,並更名為石藥集團。截至2012年末,據Choice資料顯示,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出現在石藥集團股東名單之中,持股數約51.54億股。
在石藥集團戰略重組後不久,自2013年以來,弘毅投資開啟不斷減持石藥集團之路。據港交所資料顯示,尤其是在2014年弘毅投資連續六次拋售石藥集團,合計套現金額超百億元。直至2015年4月,其再次減持13.68億股,套現約98億港元。
縱覽弘毅投資屢次套現石藥集團的過程,相較於最初的6.315億元的成本價其已賺得盆滿缽滿。
除石藥集團外,弘毅投資在醫療健康領域還投資先聲藥業、康臣藥業、滇虹藥業、東軟醫療等,逐漸形成一塊醫療版圖。
消費行業也是弘毅投資擅長的領域之一,其中逸仙電商和叮咚買菜便是典型案例,等待上市後逐漸退出以獲取收益。
2017年弘毅投資領投逸仙電商A輪融資,並在2020年E輪融資繼續加碼。在包括弘毅投資等知名機構的支援下,短短3年時間內,逸仙電商的估值從最初的不到1億美元暴漲至超60億美元,直至2020年11月逸仙電商上市後市值一度突破百億美元。
此外,弘毅投資還如法炮製叮咚買菜。其於2020年投資叮咚買菜,並於2021年D輪融資繼續加碼,直至去年6月,在叮咚買菜上市的第二天,市值便突破百億美元。
兩個百億級IPO專案僅是弘毅投資在消費領域的冰山一角。據悉,過去18年間,弘毅投資佈局超20家公司,投資總額超14億美元。
相較於上述案例,其所投資的鳳凰傳媒回報率較低。早在2008年,弘毅投資向鳳凰傳媒增資4.81億元,此次增資後弘毅投資持有鳳凰傳媒的前身江蘇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10%的股權。
2011年11月鳳凰傳媒登陸資本市場,截至本次發行前,弘毅投資持有公司1.5億股股份,佔發行前總股本的7.37%,為公司第二大股東。鳳凰傳媒上市後,弘毅投資的持股數量不變,持股比例降至5.89%。
僅隔一年多的時間,弘毅投資便開始減持鳳凰傳媒。據鳳凰傳媒公告稱,弘毅投資在2013年5月16日-22日期間減持鳳凰傳媒股數2500萬股,若按每股成交最低價8元計算,弘毅投資套現2億元。
弘毅投資減持的步伐並未停止。截至2013年7月,弘毅投資將剩餘的1.25億股減持完畢。若按照每股成交最低價8元計算,此次弘毅投資套現10億元。總體來看,兩次減持累計套現超12億元,相較於最初的成本價4.81億元,投資收益率僅超1.5倍。
如今弘毅投資已退出包括鳳凰傳媒、石藥集團、新華保險在內的等多家上市公司。據choice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弘毅投資旗下的弘毅(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出現在上市公司城投控股、錦江酒店以及上海環境。
多線條“作戰”,SPAC能否成新盈利點?
為投資企業提供新的、可能上市的退出渠道對於PE而言無非厚非,但弘毅顯然不僅侷限於此,縱觀弘毅的佈局,有一個共同且相似的點,收管理費。
同樣,成為SPAC的發起人,輸出投資能力變現,拓展業務條線自然也是分內之事。
在老本行私募股權外,弘毅近些年不斷拓寬邊界。
首先在不動產上。弘毅目前已有一支美元基金實現超預期收益退出,一支美元基金正在管理之中,三支正在管理中的人民幣基金為國內最早和總規模最大的人民幣盲池不動產基金,已管理一線城市商用物業資產80萬平方米,在一線城市辦公及商務園區領域已具備規模優勢,已投資產總規模超300億元人民幣。
其次二級市場上,金湧投資是發力點。其是一個多經理、多策略、多資產類別的“人工+智慧”、“中國+世界”的投資和服務平臺。金湧投資持香港證監會頒發的1號(證券交易)、4號(證券諮詢)、9號(資產管理)牌照。產品型別覆蓋中國股票(多頭、多空)、中國債券、全球股票、全球健康行業股票、全球債券、全球商品、特殊機會以及多資產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還是,金湧投資目前是港股上市公司,市值6億港元,股價早已淪落至仙股,為0.052港元。從財務資料來看,也不甚理想,2021年營收2.56億,虧損6773萬元。
最後是公募業務,2018年,弘毅遠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毅遠方基金)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後於2018年1月31日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於上海,註冊資本2.2億元人民幣,由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100%出資。
不過弘毅投資旗下公募弘毅遠方基金表現平平無奇。據天天基金網顯示,其在2018年年底規模為4.91億元,即使經過三年半的時間,在今年6月末基金規模僅超15億元。
除了基本盤私募股權業務能“拿得出手”外,弘毅這幾年的佈局似乎缺少亮點,此番佈局SPAC,能否讓老樹開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