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作者:吳嬌穎,編輯:金璵璠,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繼“省錢”“摳門”“極簡生活”之後,“二手生活”,正在成為一批年輕人過日子的關鍵詞之一。

二手閒置交易並不新鮮,二手電商平臺和豆瓣購物小組,早已聚集了許多習慣“撿漏”的買家和渴望“回血”的賣家。QuestMobile報告顯示,90後是閒置交易的主要人群,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活躍佔比尤為突出。

年輕人都在二手平臺買什麼?有人習慣購買二手小家電、健身器械,“有需要,想嘗試,但不確定會不會經常用的那種”;也有人專門在二手平臺淘衣服,“很多都是隻穿過一次甚至全新的”;還有人買二手車、手機、相機等大件,還有閒置率最高的書、會員卡,以及折舊率最低的傢俱。

不過,二手交易平臺規則不夠明確、大部分交易無售後不退換,職業商家和無良賣家充斥其中,許多商品真假難辨。要想在二手物品裡“挖寶”,也不簡單。怎麼找到心儀的物品、如何挑選靠譜的賣家、怎麼辨別商品真假和新舊,許多二手玩家的避坑經驗,都是用“啞巴虧”換來的。

但他們依然熱衷於這種消費方式,且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同伴。對這些年輕人來說,購買和使用二手物品,或許是被動消費降級的選擇,他們的故事,似乎也正在驗證理性消費的迴歸。

我沉迷在二手平臺“收破爛”

買二手,是北漂女孩曉琪的日常省錢大法之一。

她自稱是在二手平臺“撿破爛”的省錢大王,但對於哪些東西可以買二手、哪些東西絕不買二手,有一套自己的選購法則。

曉琪“撿”得最多的是網紅小家電和數碼產品,比如kindle、空氣炸鍋、咖啡機,“有需要,想嘗試,但又不確定日後會不會經常使用的那一類東西。”

上一次搬家,她想添置一臺空氣清淨機,但又感覺用不了很久,便花300元買了一臺二手的回來“試試水”。事實證明,使用頻率的確不高,“可想而知,如果我花幾千塊錢買全新的,就很浪費。”

她手中正在使用的iPhone X,也是買的二手。“我的預算是3000元,但符合我要求的全新手機價位基本都在五六千,聽了一個比較懂數碼的朋友建議,就買了這臺95新的二手機,才花了2800元。”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曉琪淘到的二手空氣清淨機 受訪者供圖

除了“淘二手”,曉琪也習慣在大促過後“蹲小樣”。

每年的618、雙11大促,是衝動消費的高峰期,尤其是在直播帶貨、大牌折扣的誘惑下,美妝護膚產品尤甚。她不愛參與大促,一是因為領券湊滿減太複雜,二是因為許多美妝護膚品牌以小樣贈品代替打折,實際優惠並不多。

但她發現,大促過後,許多人會把衝動購買的商品或用不上的小樣拿出來出售、拼單,“容量雖然不多,但價格比直接買正裝划算很多,省時又省錢。”

生活在成都的李欣,淘得最多的是書、綠植和傢俱等折舊率低的商品。“比如全身鏡,幾乎沒有折舊一說,只有好壞之分,而且好壞容易辨別,這類產品我傾向買二手,價格可能只需要正價的四分之一。”

不便宜、不確定是否常用的健身器械,也是二手平臺上交易最多的商品之一。

葉子最近買到的最划算的二手商品是橢圓儀,只花了1200元。那是一位同城賣家使用一年多但基本全新的閒置,僅需要官方價格的三分之一。“之前一直想買一個健身器械,但又怕自己堅持不下來,也覺得不便宜,沒想到買來之後放家裡還挺經常用的。”

21歲的大學生圓圓,更愛在二手平臺淘衣服。

她花60元買過一條揹帶褲,給自己配了好幾套穿搭;花120元淘到一套Tommy Hilfiger的淺粉色豎條紋西裝,準備大四找工作面試時穿。在最新一期小紅書穿搭影片裡,她展示了自己最近淘的三條連衣裙,一共花了120元。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圓圓淘到的二手衣服 受訪者供圖

儘管二手衣服價格低廉,圓圓還是堅持“百搭優先、絕不亂買、延遲滿足”。“買每件單品前,都會想好我為什麼需要和怎麼搭配,也不會頻繁討價還價,遇到心儀的商品且價格合適,才會下手。”

這些習慣買二手的年輕人,也常常變身二手賣家來“回血”。

曉琪就轉賣過各種健身卡、會員卡。“我之前辦過一個舞蹈班的會員,當時覺得自己肯定會去上,但事實上只去了兩次,就按課次轉賣。對有意嘗試但又不確定能否堅持的買家來說,遠比辦卡划算。”

追星女孩柒柒,會週期性地在二手平臺原價出售愛豆的專輯、Photobook等周邊產品。“這些基本上都是衝動消費產物,當熱情退卻或者是冷靜下來,發現對我來說反而成了負擔;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意義的情感寄託。”

在她看來,這也算是一種“資源充分利用”。

買二手,要避坑

二手雖“香”,“坑”也不少。

在閒魚這樣的全品類C2C二手交易平臺上,“建立彼此的信任”被寫進社群公約,但在實際交易中,具體規則由買賣雙方約定,大部分商品預設無售後、不可退換。

儘管平臺要求真實、平等、安全,但有不少二手買家發現,平臺上的賣家魚龍混雜,有的是職業商家打著出售閒置的幌子引流;有的是黑心商家利用二手平臺規則漏洞售假或以次充好;還有人從拼多多、1688進貨再來轉賣賺差價,在二手平臺搞副業。

曉琪曾經買過一個號稱是個人閒置出售的蒸汽拖把,結果卻收到了拼多多發來的物流簡訊,顯示“已發貨”,收到貨後她發現真假難辨,卻又無處說理。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來源 / pexels

李欣在二手平臺購買手機和相機,都踩過坑。“手機用了一個月就無法進行指紋解鎖了,相機用了幾次快門就壞了,當發現問題時已經過了賣家的售後期限”。

後來,她發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不少出售閒置數碼產品的都是職業賣家,為了牟利可能會把比較舊的機子進行簡單的翻新處理,當作成色不錯的商品售賣,實際存在很多暗病,“用一個星期可能沒問題,等一兩個月後過了售後期限,問題就暴露了,但買家也只能吃啞巴虧。”

如何挑選靠譜的個人賣家,成了購買二手的入門必修課。

曉琪的經驗是,首先看賣家主頁,個人賣家主頁商品比較雜,交易頻率不會特別高;其次看信用值,儘量選擇“信用極好”的賣家;第三看交易評價,謹慎與收到過差評的賣家進行交易;第四看詳情頁文字,介紹以關鍵資訊為主的多是個人,資訊特別全的反而可能是商家。

據葉子觀察,需要“避坑”的商家一般會有幾類特徵,比如賣的商品品類單一、品牌商品價格低得離譜、實名認證和信用分沒有授權、一個商品被點了“想要”很多次,甚至個人簡介帶“懷孕用不上”“實體店倒閉”“櫃姐辭職”等關鍵詞。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葉子淘到的二手橢圓儀 受訪者供圖

與大部分人喜歡購買低價二手商品不同,陳晨算是二手交易平臺的“大戶人家”。她買的東西不多,但單價都偏高,比如,花不到4萬買了一臺原價12萬多、行駛公里近6萬的轎車,花1100元買了一輛原價3499元、九成新的平衡車,此外,還有手機、iPad。

也因此,她的選購過程相當謹慎。“只選擇同城,而且必須先聯絡見面看到實物,再付款;充分了解關鍵資訊和細節,比如使用了多久,有沒有維修過;面交還可以適當還價,比標註價格再砍一兩百塊錢都有可能。”

對於不同品類的“二手”,買家們也有特別的選購和避坑技巧。

圓圓覺得,買二手衣服,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穿衣風格和尺碼,選擇比較熟悉的品牌,和賣家溝通確認衣服的狀態,降低“踩雷”可能。

據曉琪總結,為了減少時間成本,可以在搜尋時新增一些關鍵詞,比如買手機、iPad等3C產品可以搜“年會抽獎”,買家電可以搜“搬家”,蹲大促閒置可以搜“雙十一”“拼單”。

不過,這種圈內公認的選購技巧,也往往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來售假。因此,在購買電器或數碼產品時,曉琪習慣讓賣家拍個小影片,展示商品的功能,以此判斷其損壞程度;買護膚品時,必須要有交易憑證或訂單截圖,以證明是正品。

葉子認為,電子產品最好同城交易,比較貴的品牌包包走平臺鑑定,最重要的是,“某一款在平臺上被出得多要謹慎購買,大機率你也會閒置。”

據她歸納,適合在二手平臺購買的大致有幾類:一是能領取優惠、重複利用的健身房、商場等會員卡;二是因“三分鐘熱度”而閒置的健身器材、樂器;三是手工材料DIY工具包;四是做海報、做PPT、翻譯等被當作副業的技能類服務。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迷上二手?

大多數年輕人的“二手生活”,其實都是被動開啟的,原因很簡單——省錢。

曉琪回憶,幾年前自己研究生畢業入職一家國企,每月工資只有5000多元,但她依然希望能定期存款,擁有一定的抵禦風險能力。

她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除去房租,每月攢2000元、花2000元,“剛開始覺得,在北京一個月只花2000元不可思議,但我確實做到了。我發現,很多東西不買日子照過,買二手也能用得很好。”

圓圓之所以購買二手衣服,最初也是不得已。“學生黨生活費有限,自己也沒有穩定收入,又不想從吃玩方面節省,被節省的就只能是衣服、包包、化妝品了。”

但時間久了,“淘二手”,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消費觀念。

陳晨發現,有時候在二手平臺搜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看見許多同品類的閒置出售,就會感覺好像也不是特別所需,“看著看著就不想買了。”

圓圓也有同感,“因為二手商品大多會拍攝實物圖,不像商家拍的模特圖那麼完美、那麼具有欺騙性,真的會降低購買慾望。”

“對一些東西的消費慾望確實沒有那麼強烈了。”曉琪稱,以前自己最愛買化妝品和衣服,每次搬家都在不停地扔這兩類舊物,還有一些東西留下佔空間、扔了又可惜,反而徒增焦慮。

現在,她在購物前都會先考量後續的使用價值,“比如租房的時候想買一個沙發,但一想到搬家很難帶走,甚至要為此多付一筆搬家費用,就沒那麼想買了。”

她也絕不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比如奢侈品。“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需要靠奢侈品去展現身份或品味,對我來說,日常出門一個帆布包就夠用了,我最貴的一個包也就400元,背了五六年。”

圓圓坦言,剛上大學時,自己也曾有過消費焦慮,“想像同齡人一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購物車裡總是有很多東西想買,但是又想把錢花在看展、旅行甚至是報班學習上,為此特別糾結。”

買了一年二手衣服後,她發現,很多二手衣服都是隻被穿過一次甚至全新轉賣的,對自己來說,利用這種“過剩資源”生活,並不會降低生活品質。

“在很多同齡人眼裡,似乎用二手物品、穿二手衣服,就會被看不起,但事實上這只是大多數人給自己設立的假想敵。”為了打破這種觀點,圓圓在小紅書開設了自己的賬號,專門分享二手衣服選購和穿搭,“想告訴大家,不必羞恥於買二手,而且這和愛美並不矛盾。”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圓圓的二手穿搭分享

今年3月底搬到大理定居的小七和小樂,在佈置新家的過程中,第一次嘗試了購買二手。“350元一套餐桌椅、300元一臺洗衣機、440元一臺冰箱,還有各種廚房用品。”

小樂發現,在大理,由於旅居客眾多,家居用品的轉售數量和頻率也相對比較高,二手交易氛圍濃厚,久而久之,這裡的人也更崇尚低碳環保。她似乎也被這種生活理念所影響,“以後哪怕資金足夠,也會優先考慮二手。”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小樂購入的二手物品 受訪者供圖

曉琪覺得,越來越多年輕人過上“二手生活”,與其說是一種被動的消費降級,更像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迴歸。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社會的消費氛圍特別濃,直播帶貨、網紅營銷,到處都是刺激消費的廣告;但當大家意識到需要存款來抵抗風險的時候,就會意識到,之前的消費習慣多麼不好,從而主動或被動地去作出改變。”

在陳晨看來,年輕人開始二手消費,可能是近年來斷舍離生活越來越被提倡,再加上疫情對大環境的影響;抑或是市場物質飽和,帶來的閒置物品增多,而二手交易本質上是一種物物交換;也有一部分人,更是帶著環保低碳、資源迴圈利用的心態。

當然,改變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喜歡為興趣愛好買單、習慣囤貨維持安全感的柒柒,依然在剁手和省錢中反覆橫跳,她時常覺得趁年輕就要及時享受,又時常為自己做不到理性消費而焦慮。

最近,她也開始把更多的閒置用品整理出來,試著加入“二手”大軍,“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擺脫物質焦慮。”

*題圖來源於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822 字。

轉載請註明: 摳門年輕人,沉迷"二手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