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汽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招股書。檔案顯示,理想汽車將至多募集1億美元,股票程式碼“LI”。這不是中國造車新勢力在北美第一次尋求IPO,有了蔚來前車之鑑的理想,前景究竟如何?
歸根結底,能否透過IPO吸引到足夠資本,要靠企業本身的運營狀況說了算。其中,散戶們最容易搞到的自然是理想的新車銷售和交付情況。令人欣慰的是,雖然至今仍然只有一款理想ONE在售,但理想汽車的市場已經算是打開了——截至今年6月,它的交付量也已經達到五位數,沒記錯的話,這比當初蔚來尋求北美IPO時的銷量資料稍微還強些。
對於有經驗的投資者,單看銷量資料肯定不夠,目標公司的財政狀況更加重要——否則,北汽藍谷也不至於那麼有爭議不是?
眼下,就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看,理想汽車營收8.52億元,淨虧損9148.6萬元,現金流10.5億元,短期內處於上升狀態;宏觀來看,理想汽車2018年、2019年累計虧損近40億元,數額不算小,但考慮到在紐交所提交招股書時的蔚來累計虧損已經超過100億元,理想汽車的風險看起來似乎還不算那麼大?
理想ONE上市時,曾經打出“一個配置就是全系高配”的口號,而當時它的配置豐富程度確實也配得上這個名分。可是,時過境遷,面對對手們高低搭配、細化消費者群體的戰術,理想ONE過於單一的選項還是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理想汽車開始尋求改變,他們計劃的第一步便是在2022年推出一款全尺寸SUV,後續還會追加其他產品。
那麼,錢呢?國內融資不好搞,那就上納斯達克碰碰運氣唄。至於最終收效如何,除了前面所述的硬資料,初登納斯達克的口才可能也十分重要。
要說負面因素,理想汽車在危機公關和市場心態上的表現並不算多麼過關。還記得五月份的自燃事件嗎?在官方回應中,理想居然將自燃這一狀況刻意混淆為“冒煙”,引起人們的廣泛吐槽。
在西方的遊戲規則下,一家上市公司不僅財報資料需要做到足夠透明,誠信與否也關係到其聲譽和生存。在相對難“糊弄”的體系之下,如果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用“冒煙”搪塞可不是什麼好藉口。
在疫情、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如今的海外環境(尤其像北美)對於中國企業的態度值得我們慎重考慮——資本倒是無國界,但掌控資本的人卻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相比矛盾還沒那麼激化時就已入場的蔚來,理想汽車的這波IPO來得確實偏晚。
另外,哪怕在北美,老牌的Karma(前身Fisker)也被曝出為融資造假的醜聞,人們對新勢力的態度已大不如當年。對理想汽車而言,機會確實存在,但伴隨而來的風險,也同樣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