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給創新挖掘潛在需求
以供給創新挖掘潛在需求
特約評論員/陳憲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這個供需關係的新表述,建立在現代經濟學理論和經濟發展新實踐的基礎上。
隨著居民收入增長,中等收入階層壯大,技術進步加快,供給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需求及其滿足出現了若干重要特徵。一是潛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產品、新服務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在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中,這一特徵尤為明顯。二是新需求成為經濟迴圈的關鍵。唯有以科技創新不斷創造新需求,才能平衡供需關係,並將經濟活動引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三是供給轉化潛在需求、創造新需求的能力增強,新產品和新服務大多是科技創新即供給創新的產物。
供需關係是經濟學的主線。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供給創造它自己的需求”,這就是著名的薩伊定律。上世紀大蕭條期間,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現實,提出了國家干預理論。他質疑儲蓄決定投資,認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投資決定儲蓄,即需求決定供給抑或需求創造供給。凱恩斯的這一創新,看似是對經濟學體系中一個環節的微小改變,卻開創了宏觀經濟學全新領域,史稱凱恩斯革命。當然,國家干預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造成新的問題,如果幹預過度或不當,更會導致嚴重後果。
其實,薩伊和凱恩斯是從不同視角看供需關係,無論是供給創造需求,還是需求創造供給,皆因視角不同。在技術進步的作用下,微觀經濟中供給創造需求變得更加活躍;短期經濟活動支援凱恩斯國家干預的有效性,即(總)需求創造(總)供給,但如何趨利避害,則更加嚴峻地被提了出來。
目前提出的國內大迴圈或國內/國際雙迴圈,其中的學理就是供需關係。就靜態的供需關係而言,消費需求是第一性的;在動態的供需關係中,內在供給創新的投資需求對消費需求有拉動和促進作用。因此,國內大迴圈既要擴大最終消費,又要以供給創新實現潛在需求和滿足新需求。
在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層出不窮的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創造消費需求,並透過投資需求,尤其是數字基礎產業、綠色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基礎產業的投資,具體實現創造需求的過程。這是新經濟時代需求和供給間關係,即消費、投資和科技創新間關係的重要特徵。供給創新是新發展格局的原動力,是實現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途徑。
以高鐵產業為例。長期以來,我國鐵路運輸供給不能滿足貨物運輸和人民出行需求。進入新世紀以來,鐵路交通科技的全方位創新帶動了鐵路基礎設施大規模投資,形成了今天中國亮眼的高鐵產業,從根本上扭轉了鐵路運輸供不應求的局面。而且,高鐵的快捷、便利和舒適創造了老百姓難以估量的出行新需求。這是供給滿足需求、創造新需求的生動例項。
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重構供需關係。網際網路、大資料和演算法,正在將需求和供給更為精準地對接起來,為最佳化資源配置創造有利條件。不過,我們不能過分地迷信數字技術。這是因為供給方的利潤最大化和創新動力,總會使供給大於需求成為常態。因此,仍然需要必要的引導和調控。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