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現金”≠不能用!央行再度出手,遇到拒收現金可以這樣舉報

由 巫馬言 釋出於 財經

近年“無現金”趨勢的發展一直伴隨不少爭議,很多不會使用電子支付的老年人出行辦事不便,疫情下拒收現金問題更有所反彈。

12月15日,央行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釋出公告(下稱“第18號公告”),重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

事實上,在2018年的第10號公告中,央行就曾明確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整治拒收現金行為等。本次央行還進一步明確公共服務類收費要具備人工現金收付通道,並對自助服務機具廠商提出相容性要求。

央行提示,如果遇到拒收現金行為,保留證據很重要。“我們只要收到線索,每一個都會去核查,只要屬實的,我們肯定會處置。”在當日的吹風會上,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說道。

“面對面”線下場景變為線上辦理,疫情下拒收現金問題反彈

“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仍有一些商戶、機構等主體存在不願意收取現金等現象。”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稱。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現金收付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

一是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為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現場服務;二是“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三是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式,容易產生歧視、排斥現金情況。

對此,央行在第18號公告中重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的基本原則,明確非現金支付和現金相容共生,和諧發展。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不得采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字鴻溝”。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中,也明確要求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不得拒收現金、強化支付市場監管。

約13%居民主要用現金支付,公共服務類收費要具備人工收付通道

據央行的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約13%的居民主要是透過現金進行支付。“在部分城鄉接合部、農村地區、邊遠地區,現金使用率仍然很高。”上述負責人指出。

此外,我國已經慢慢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5歲以上人口約有1.76億人,一部分老年人難以較快適應電子支付。從智慧手機的使用者來看,我國目前有9.5億左右使用者,還有一部分群體沒有智慧手機,需要使用現金。

與2018年的第10號公告相比,本次第18號文內容更加全面和具體。例如對於現金收付和服務主體,第18號公告要求,涉及民生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社保、醫療、教育、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類收費,收費單位或其委託代收機構要具備人工現金收付通道,由人員值守並收取現金。

第18號公告還提出,自助服務機具廠商研發及提供機具服務,要充分考慮現金支付需要,保障非現金支付與現金的相容性,不得排斥或歧視現金。

遇到拒收現金可以怎麼做? 留存證據,進行投訴舉報

央行表示,發現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的,應妥善保留相應的證據或線索,透過城市政務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種渠道進行投訴、舉報,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及時處理。

“我們只要收到線索,每一個都會去核查,只要屬實的,我們肯定會處置。基本上是這個原則,希望能營造一個較好的氛圍,也能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上述負責人說道。

記者另從吹風會上了解到,雖然人們感覺現金使用率在減少,但流通中的現金(M0)總量其實還在上升。2015年以來,我國年度的現金淨投放量平均為3300多億元,最高時會超5000億元。2015-2019年,流通中現金M0的年均增幅為5.1%。截至2020年11月末,流通中現金達到8.16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對此,上述負責人解釋稱,這幾年隨著非線性支付的發展,雖然流通中現金總量在上升,但現金的流通速度在減慢。近兩年央行也在研究如何提高整個現金的複合效率,並將防範風險等納入統一考慮。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