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90後買基金:從跟風“抄作業”到理財意識覺醒

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張 博

“我聽說,分散風險就要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於是我就買了幾隻基金,沒想到現在幾個籃子裡的雞蛋都碎了。”90後金融從業者焦雪(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苦笑道。

事實上,由於近期股市震盪回撤,許多90後投資者都有類似焦雪這樣的感受。去年,基金淨值增長形成的盈利效應和基金熱銷時的火爆場面,吸引了大量90後群體湧入基金市場。據去年釋出的《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在2020年上半年新增的基民中,90後群體超過50%。

“炒股不如選基”是很多90後選擇投資目標時形成的共識。值得注意的是,90後投資者大部分是透過朋友、理財博主推薦而購入基金的。《證券日報》記者調查後發現,“理財博主推薦基金”的模式存在很大風險,部分沒有專業知識的博主都來“科普”基金,甚至連美妝區博主都來“蹭熱度”,而作為主要受眾的部分90後大多是基金小白,很容易輕信對方,進行非理性投資,導致虧損風險。

90後買基金千姿百態 

“我大學學的是金融學,但那時候沒有‘閒錢’去理財,所以對基金的概念只停留在書本上,並未有進一步瞭解。去年4月份,因為工作積攢了一些錢,有了理財需求。看到微博上的網紅購買基金‘血賺’的宣傳後,就跟風買入了消費、醫療等行業的主題基金。”焦雪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很羨慕網紅的收益,但自己的最低收益預期就是跑贏通脹。

事實上,去年基金火熱的行情、可觀的收益吸引了不少新投資者跑步入場。在新投資者中,又以新生力量90後群體為主,其中不僅有已經工作的90後投資者,也有大批90後學生在參與基金投資。

在北外中文系就讀的研究生張雪婷(化名)就是如此。但與焦雪不同的是,她參與投資的渠道是朋友“安利”。“疫情以來,零花錢少了,所以覺得自己要學會節儉。朋友一直在投資基金,收益不錯,於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白酒、醫療等主題基金和一些混合型基金。因為對朋友比較熟悉,所以操作時機都聽朋友的,不用自己操心。”張雪婷覺得自己比較佛系,糊里糊塗地就進入基金市場了,不過“有錢賺就是好事”。

像焦雪和張雪婷這樣的90後投資者還有很多,其中有許多人是第一次接觸陌生的基金市場,透過“抄作業”“朋友安利”等方式,期望透過投資基金走向更遠的理財之路。

2020年的公募基金表現也沒有辜負新投資者的期待。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釋出的資料顯示,從平均業績來看,2020年標準股票型基金收益率達54.99%,混合偏股型基金收益率達59.57%。有不少投資者從中獲得了豐厚回報。

“去年我買的招商中證白酒指數(LOF)最高漲幅達到133%;富國醫療保健行業混合A和易方達成長混合的漲幅也不錯。不過我去年沒有贖回,聽朋友的話一直持有。”張雪婷對記者透露。

與張雪婷長線持有基金所不同,焦雪剛入基金市場時大多在做短線操作。焦雪對記者坦言,“前期,由於對行情缺乏自己的理解,都是在漲幅不錯後就贖回。比如,我去年4月份買的國泰國證食品飲料行業(LOF),買入一個多月不到就賣了,怕跌。印象裡持有基金最短的時候僅一週就賣了。”透過對焦雪的採訪,記者瞭解到,她進入基金市場後,前期主要以“抄作業”為主,後來慢慢地開始系統性學習基金方面知識,開始看基金持倉情況、基金經理的往期業績等資料,據此挑選自己心儀的基金,持有基金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心態也逐漸平和了。

不過,像焦雪、張雪婷這樣的90後投資者,在嚐到基金收益的“甜頭”後,也被市場教育了一番。火熱的基金行情在2021年春節長假後突然“啞火”,基金“抱團股”持續調整,導致一些基金業績大幅回撤。有人戲虐稱,“從天堂到地獄,只有一個假期的距離”。

張雪婷和她朋友購買的白酒基金,在今年年初時就反覆震盪,春節後更是淨值大跌。“我持有的白酒基金現在還浮盈30%多,與收益最高點時差距蠻大的。不過,因為自己是‘小白’,所以能有漲幅就很開心了,也不指望買這個能暴富。”除了持有的白酒主題基金還有正收益外,張雪婷持有的其他基金目前仍是一片綠油油。不過她表示,不會贖回,要繼續持有。

焦雪的情況與張雪婷差不多,自稱“基金資深受害者”的她對記者介紹稱,“春節後,每天都看行情,越看越沮喪,跌得有些害怕了。去年12月份買入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在春節前漲幅曾達20%,結果年過完了,浮盈現在也全跌沒了。”不過,她也沒有在虧錢時贖回的想法,認為總會漲回來的。

與焦雪、張雪婷的操作有所不同的是,同為90後投資者的王朝歌(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在年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就贖回了一部分基金。年後第一個交易日,看行情回撤厲害,立刻清倉了所有基金。最近行情不好,先看看再說,等時機合適了再考慮入場。”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2020年基金高收益的原因,除了後半年整體牛市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金抱團。集中投資‘抱團股’的基金,其收益水平通常會超出平均水平很多。A股市場在春節後處於‘抱團股’解體過程中,所以去年那些因抱團而業績耀眼的網紅基金淨值回撤最大。”

美妝博主也來科普基金了 

《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時發現,部分90後投資者對基金知識仍一知半解,其中一部分人選擇走“捷徑”,向理財博主“抄作業”,“跟風買”成為他們重要的投資方式之一。隨著“基金”話題逐漸成為90後的重要“談資”,網際網路上與基金相關的影片也多了起來。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使用者群體主要為90後的B站上,理財頻道的播放量超3.3億次。據bilibili官方資料,2020年投資理財類影片播放量同比增長464%。其中,“教你理財”“推薦基金”等話題的影片播放量較高。在專注於短影片領域的抖音上,關於“基金”“基金理財”的話題同樣引人關注,累計播放量超40億次。此外,小紅書、虎撲等論壇討論基金的熱度同樣高漲,“分享每日盈虧”成為最常見的話題。

對於網際網路平臺來說,理財類內容增加本是件好事,但相伴而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由於基金話題的熱度較高,就連此前根本沒接觸過金融領域的美妝區、生活區博主也開始跨界分享基金內容了。“只要跟基金有關,就能吸引到粉絲”儼然成為博主“蹭熱度”的共識。對此類現象,有一則B站評論調侃稱,“美妝博主都出來科普基金,兄弟們可以清倉了。”

部分博主蹭基金熱度的手段極具誇張性。《證券日報》記者發現,部分博主的基金影片標題“誘惑力”十足,例如,“日賺5000!手把手教你買第一隻基金”“手把手教你變身小富婆”“大學生理財賺了20萬,預測這只是開始”等等,但點進去後,其內容質量卻不高,與標題也不搭,純粹靠標題奪人眼球。

記者翻閱大量評論後發現,基金影片的受眾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一是“抄作業”型,直接詢問哪隻基金好,然後就跟風買;二是缺乏常識型,經常詢問一些百度就可回答的常識性問題,例如,詢問基金交易時間、基金A類與C類的區別等問題;三是盲目崇拜型,經常誇博主講得好,有崇拜的傾向。對於這類基金小白,就算博主講的內容是錯的,他們也無法分辨。

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長姚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一些非嚴肅性、非專業性的短影片平臺中所謂專業博主的專業知識類推薦,一定要審慎對待。很多時候,他們不是真心壞,只是真不懂,而且還真敢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博主有了流量後,就開始接廣告、售賣理財課程、收會員費入群,這都是“恰飯”的常規操作。“恰飯”的“推薦基金”影片是否具有可信度也值得商榷。例如,某平臺“XX財經”粉絲近30萬,售賣的實戰投資課程199元一份,加入會員群則需要999元,難免有“蹭熱度”“割韭菜”之嫌。

從平臺監管基金影片存在難度。目前,在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搜尋“基金”,都會出現“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的溫馨提示,但部分平臺對基金博主的入駐門檻仍很低,甚至是零門檻。例如,在B站釋出基金類影片不需要提供資質證書。

“投資需謹慎”是每個投資者都需謹記的事。基金豆資深分析師孫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五不要”:不要迷信基金經理,不要迷信基金歷史表現,不要迷信當前熱點板塊,不要對基金投資收益有不切實際的預期,不要頻繁交易。孫龍認為,“投資者在投資時,要有充分的投資邏輯,支撐自己的投資行為,否則很容易陷入‘基金賺錢、自己不賺錢’的怪圈。”

北京看懂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宇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本身更應該關注長期收益。短期大量買入與贖回,不僅會稀釋長期盈利空間,也讓基金經理難以保持原先設定的長期戰略定力。”

姚楊建議新基民,“不可將過多資金投入市場,以免影響正常生活資金儲備,還要承擔巨大心理壓力。不鼓勵‘借貸投資’,過高槓杆容易引發不可控風險。堅持‘閒錢投資’原則,特別是對波動較大的權益類基金,更應如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41 字。

轉載請註明: 探營90後買基金:從跟風“抄作業”到理財意識覺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