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日電 (孫陽)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下稱《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協定於2011年開始談判,經過22輪正式談判和上百輪非正式磋商,歷時8年,於2019年11月6日宣佈結束。2020年9月14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簽署。
日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姚鈴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誌雙邊協定,對拉緊中歐利益紐帶、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提升了中歐經貿關係水平
據瞭解,歐盟實施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具有較長的歷史,迄今已與包括加拿大、日本在內的諸多貿易伙伴達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互認。姚鈴認為,與歐盟和其他貿易伙伴的相互保護程度比較,《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的保護水平最高,首先在於產品種類實現了突破,從傳統的葡萄酒、烈酒、農食品擴大至工藝品,如蜀錦、宣紙等,保護面更廣;其次,保護的產品數量最多。自協定生效之日起,中歐雙方各約100種產品納入地理標誌保護;生效後4年內,雙方還將各增加175種地理標誌產品,使雙方各自獲保護的產品數量分別達到約275個,這將為中歐貿易帶來新的動能。
另一方面,《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立足於加強中歐間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有效阻止雙邊貿易中的地理標誌產品假冒,為雙方特色產品進入各自市場消除後顧之憂,有利於進一步維護中歐農產品貿易秩序,為中歐貿易從數量型增長邁向質量型增長提供堅實保障,引領中歐經貿高質量發展。同時,協定也有利於雙方在多邊層面積極推動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促進雙邊貿易投資增長
2020年,中歐貿易實現逆勢增長,中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地理標誌協定效應帶動下,中歐農產品貿易表現亮眼。據統計,2020年中歐農產品貿易額達283.9億美元,同比增長18.8%;其中,中國從歐盟進口210.8億美元,同比增長31.2%,均遠超中國與歐盟整體貿易及自歐盟進口增速。而據歐方統計,2020中國是歐盟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第五大農產品進口來源。2020年前11個月,歐盟與中國農產品貿易額245.6億美元,其中歐盟對華出口180.4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6.8%和27.5%,中國成為歐盟域外農產品貿易前十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前十大市場中增速最快的貿易伙伴。
姚鈴認為,協定的生效將進一步激發中歐農產品貿易的潛力。與此同時,《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生效還將激發利益攸關企業對雙方地理標誌產品的投資。根據協定,納入保護的地理標誌產品可以使用對方的官方標誌進入市場。儘管目前歐盟地理標誌產品佔優,但中國特色產品同樣可以打上歐盟地理標誌官方標誌,有利於獲得歐盟消費者的認可、開啟歐盟市場,將助推相關企業擴大投資。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給中歐雙方民眾帶來福祉
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其中4億為中等收入群體,對標誌性、高質量的歐洲農產品需求旺盛。姚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首批在中國受保護的歐盟近100種地理標誌產品以烈酒、葡萄酒和乳酪等農食品為主,涉及21個歐盟成員國,包括西班牙卡瓦酒、蒙切哥乳酪,法國香檳,希臘菲達乳酪,愛爾蘭威士忌,德國慕尼黑啤酒,塞普勒斯烏佐茴香酒,波蘭伏特加,義大利帕爾馬火腿和葡萄牙波特酒等,其中來自法國和義大利的產品各25種,來自中東歐國家的產品有14種,很多都是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美味產品,而協定則可為相關產品提供聲譽保證。
同時,首批納入歐盟保護的100種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則遍佈中國27個省和直轄市,如郫縣豆瓣,安溪鐵觀音,安吉白茶,煙臺蘋果、山西老陳醋、庫爾勒香梨、婺源綠茶、吳川月餅、柴達木枸杞、盤錦大米等。與歐盟地理標誌產品久負盛名比較,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在歐盟的知名度還不高,但協定的生效,無疑將助力中國的農產品走向歐盟和世界,展現給更多國外消費者,向他們提供更多優質、特色產品選擇。
“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生效為契機,中歐經貿制度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雙方構建更加緊密經貿關係的基礎逐漸牢固。我們有理由對中歐經貿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 姚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