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北交所 銀行打響“專精特新”客戶爭奪戰
以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建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完成註冊後,很快就有“聰明”的銀行緊盯這個熱點。
近日,北京銀行在服貿會上宣佈,該行在北京地區服務新三板企業541家,服務覆蓋率達到56%;服務北京地區精選層、創新層企業佔比75%。
“服務”這個詞內涵很廣,可以是開立對公結算賬戶,或是代發工資賬戶;可以是一筆貸款或授信,是債承等投行服務,甚至也可以僅僅是對方買過自家行一筆對公理財。但緊貼熱點的表態很重要,可以讓市場各方對銀行如何分享北交所成立帶來的紅利——尤其是服務“專精特新”客戶,有更多認識。
為此,證券時報記者展開調查,瞭解各銀行為成為“專精特新”客戶的主辦銀行是如何出招的。
發力“專精特新”客群
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達7281家,其中精選層66家,創新層1248家,基礎層5967家。據瞭解,處於“專精特新”企業扎堆、產業新、技術尖、民營經濟活躍的區域,都較早針對科創金融進行專營部署。
北京銀行、杭州銀行相關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了相關經營進展情況。 其中,截至9月10日,杭州銀行服務浙江地區新三板掛牌企業365家,服務覆蓋率達58%。服務浙江地區精選層、創新層企業佔比70%。
而北京銀行對在北京當地掛牌企業的服務覆蓋率則是56%;服務北京地區精選層、創新層企業佔比75%;服務全國精選層、創新層企業佔比22%。
證券時報記者從北京銀行獲悉,該行對“專精特新”領域的重點服務物件是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型企業。針對這些企業量身定製包括結算、融資、投行、併購、代發工資、財務顧問等服務在內的綜合性金融產品服務方案。
記者調查獲悉,頭部區域中小銀行對屬地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覆蓋率普遍較高,做到了較為有效的獲客。
與此同時,部分經營穩健、財務表現較好、信用風險較低、創始人和管理團隊穩定的掛牌企業,各銀行都盯著主動上門服務。因此,不排除一些銀行對優質客戶提供 “過度”的服務。那麼,如何成為這些企業的“主辦銀行”,是銀行競爭的關鍵。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經審評、選拔出三批共計492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階產業領域。其中,現在只有約300家在A股上市,更重要的是,還有大批上市公司可以分拆旗下業務。
對於銀行來說,因果關係並不是因為北交所成立了,新三板客戶才變得重要,而是一直以來“專精特新”客戶就很重要。北交所上市企業的募集資金專戶是否在自家開立、代發戶能否在自家開立、自家是否是這些客戶的主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這些都是對銀行“商行+投行”佈局成效的檢驗。
傳統審貸邏輯生變
“專精特新”是什麼?對於銀行來說,是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術、有優秀經營團隊、有風險資本參與的優質客群。
這意味著,銀行在前期為它們提供基礎信貸服務的時候,就必須從傳統的緊盯財務報表的審貸模式,向判斷企業成長性的審貸模式轉型。而且,這些成長性好的企業主融資渠道不一定只有銀行信貸,它們還可以極大地借力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
事實上,這也是對監管政策與導向的一種呼應。9月8日,央行釋出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中明確強調,要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投早投小的作用,降低小微企業掛牌融資門檻,支援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直接融資。
央行還指出,“持續探索投資與信貸、保險等的有機聯動,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轉變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價值評價方式,以投資眼光綜合研判企業價值,以及更好發揮智慧財產權在企業融資中的增信作用。”
越來越多銀行注重FPA(客戶融資總量)這一概念,它是除傳統信貸外,包含股權直投、自營投資、債券承銷、撮合交易等非傳統融資模式的一種說法。
招商銀行計劃在這場檢驗中,拿出漂亮的成績單。招行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除了賬戶開立、工資代發與公司信貸等傳統金融服務,招行向新三板企業特別是精選層企業提供的綜合金融服務,聚焦於四類需求:
一是聚焦企業債務融資需求,結合融資場景,為企業提供選擇權貸款、投聯貸、醫保貸、政採貸等針對性強的創新信貸類產品;
二是聚焦企業股權融資需求,提供新動能基金直投、股權撮合等服務,探索為企業引入戰略或財務投資者,擴充企業資本規模;
三是聚焦企業人事、財務等基礎管理需求,將企業服務工具全面數字化;
四是聚焦企業個性化的需求,推出股權激勵系統及融資、薪酬計劃、企業年金、VIP閃電貸、雲端私享等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