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MF為何預測中國經濟增長8.4%?專訪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餘淼傑

由 解洪海 釋出於 財經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IMF預計,全球經濟在2021年增長6%,其中中國經濟將增長8.4%。與今年1月釋出的預測相比,IMF將全球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了0.5和0.2個百分點,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期上調了0.3個百分點。

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資料。

3月15日,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1至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3.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1%。主要指標增勢平穩,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如何看待IMF預測全球經濟2021年增長6%,以極其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8.4%?4月8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IMF預測增速8.4%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將從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五方面發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

全球經濟復甦趨勢顯著

封面新聞: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上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預測全球經濟在2021年增長6%,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調整,背後有著什麼樣原因?

餘淼傑:這考慮到第一季度全球經濟復甦趨勢比較明顯,特別是來自一些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復甦態勢比較迅猛。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從疫情影響之下中恢復出來,這既是自身韌性的體現,也是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IMF去年的預計,像歐美髮達國家在今年第四季度恢復疫情之前的水平。所以,把全球的經濟增速預期調整為6%,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預測。

封面新聞:此前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GDP的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而IMF預測將增長8.4%,在國際社會看來,中國增速目標是否過低?

餘淼傑:政府工作報告把GDP增速定在6%以上,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追求穩健、平穩增長,另一方面說明我們並不以追求速度為目標,關鍵是保證國民經濟質量。當然,如果在國民經濟質量得以保證的情況下,經濟能保持一個較高速的增長的話,那是更好的一件事情。

因為IMF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速8.4%,也是6%以上。從整體看,我國經濟受疫情的衝擊相對在全球中是屬於小的。當然,我們在去年第一季度經濟形勢特別嚴峻,但現在嚴峻的狀態已過去,已全面實現復工復產,並在去年實現2.3%的增速。今年達到6%的水平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政府工作報告給了一個“保底”6%目標,從目前各項指標來看實現8%增速完全可能。

一艘載有集裝箱的貨輪駛入天津港碼頭(無人機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未來中國經濟著力五大方向

封面新聞:您認為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增速目標如何平衡和統一?

餘淼傑: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有一定的量,保持一定出口份額和國際市場份額。與此同時,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夠只顧“量”而忽視“質”,要改變過去大而不強的局面,做到又大又強。在產品數量、種類,特別是主導產業、新興產業要尋求質的提升。

我們不再簡單追求數字上的增長,不再憑著經濟增速去判斷經濟“好不好”,質量跟速度都要兼顧。我們需要辯證看待這個問題,一定的增速是必須的。目前GDP增速定在6%以上,是一個健康的經濟發展速度,也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封面新聞:前3月中國經濟“成績單”資料陸續公佈,多項指標明顯增長,經濟恢復態勢愈加“強勢”。一季度經濟趨勢如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重點方向?

餘淼傑:第一季度經濟增速表現得較為強勁,業內也看好今年的發展趨勢。主要原因是去年採取“六保六穩”,兜住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積聚未來發展勢能。另一方面,我國強調高質量發展,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企業角度來講,體現為企業產品質量提升,從質量角度來講,表現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從產業角度來講,體現為產業不斷升級換代,這都有助於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十四五”規劃已明確將從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五個方面發力。中國要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

關於創新,要在關鍵技術領域突破,解決一部分“卡脖子”技術,產業向價值鏈中高階升級。另一方面,創新還體現在制度、規則上。比如“海南自貿港”是制度創新的有力嘗試,促進外迴圈,更好融入全球經貿一體化。

關於綠色,中國的奮鬥目標是2060年達到碳中和,即實現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碳峰值。目前生態保護已寫入《憲法》,“兩山理論”寫入《黨章》,我們需要加大力度投入節能減排,做好生態保護工作,構建綠色中國。

在協調方面,主要指各區域之間協調平衡發展。透過打造五大城市群——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拉引全國經濟統籌均衡發展。

共享,要減小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關心低收入人群,實現共同富裕。在完成脫貧攻堅戰任務後,繼續加大鄉村振興投入,防止返貧,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邁進。

開放,需要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新發展格局。首先透過促進消費,培育內需,促進內迴圈,同時要繼續擴大開放,發展外迴圈,引入外資,創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合作,都體現了開放的理念。

確保就業穩定仍是重中之重

封面新聞: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您認為當前哪駕馬車最給力?這三大方向,今年如何帶動經濟增長?

餘淼傑:今年出口跟投資是“平分秋色”,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復甦,許多國家還沒有從疫情影響走出來,國外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不斷上升,意味著今年出口有望和去年持平。進口方面,也會進一步繼續擴大,透過進博會和服貿會擴大進口,意味著進口也會有所提升,預測2021年外貿順差能達到三萬億人民幣左右。就目前來看,經濟增長潛力,今年短期的話應該是出口,從中期來說是投資,長期的話依然要挖掘內需潛力,靠消費來拉動。

封面新聞:疫情仍在世界範圍蔓延,中國仍需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目前來看,擴大內需在短期內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您認為,啟用內需市場將從哪些方面著手?

餘淼傑:目前需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也是“十四五”以及未來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要擴大內需,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能持續性上升。這就需要不斷減稅降費,提高稅後可支配收入比重。同時,確保居民就業穩定,保證市場主體,仍是重中之重。

此外,政府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減少不確定性。從微觀角度,採取各種方式,比如透過稅收政策打破區域之間的稅費壁壘,透過資訊化手段,打破資訊壁壘,打通城鄉、加快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確保關鍵節點順暢,形成內迴圈。同時,不排斥外國的技術、人才,透過不斷吸收,創造出自己更好的產品。

消費者在哈爾濱市一家大型連鎖超市購物。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