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銀行客戶端能幹百樣事

一個銀行客戶端能幹百樣事

北京銀行的一名工作人員正在介紹普惠金融APP的各項功能。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攝

中國銀行業大力加快數字化轉型程序,銀行APP成為連線客戶的重要渠道和服務視窗。目前銀行APP的競爭不再侷限於單一的產品和功能,向著智慧化、互動性、精細化等方面延伸,開始比拼服務和體驗。中國金融認證中心釋出的《2021中國數字金融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個人網上銀行使用者滲透率為63%,銀行業線上化發展已成趨勢。

為企業解燃眉之急

接到訂單但有部分資金缺口,想要辦理抵押貸款但在當地並無房產,浙江德尚機電裝置有限公司負責人不久前遇到這樣一個難題。所幸,利用工商銀行金華分行推薦的“稅務貸”,該負責人短短几分鐘內便貸出200萬元資金,解了燃眉之急。據瞭解,這款“稅務貸”產品基於浙江省稅務局提供的相關小微企業涉稅資訊,運用多維度資料,構建客戶篩選、額度測算及風險監測模型,為符合要求的企業提供小額信用貸款。在四川省的工行雅安分行,以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企業用電資料為基礎、結合多方面信用情況、開展額度測算和信貸審批的“電e貸”,為一些小微製造企業提供貸款支援。

這些產品透過整合資源,從資料收集錄入到評價結果輸出,全部由計算機演算法完成。在手機或網上銀行提交申請,全程線上辦理,較之過去也更為快捷。這些都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明顯成效。

根據艾媒諮詢《2021年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賦能組織成長趨勢研究報告》,銀行機構資訊科技總投入同比增長20%,在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等領域加大技術投入與應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程序持續加快。

下沉服務方便使用者

中國銀行於今年釋出《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其中指出銀行業要構建好金融場景,也就是將金融服務下沉到相關非金融服務中,搭建一站式服務與極致消費體驗。“相較於只能吸引具有特定需求使用者的傳統服務模式,場景化的金融服務賦予銀行更多日常功能,將會吸納大量使用者使用。”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告訴本報記者。

現在功能更加齊全的銀行APP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客戶在賬戶查詢、轉賬支付、投資理財等基本操作之餘,還能享受各類生活服務,比如繳納水電燃煤及ETC等費用、為手機及校園卡充值,甚至是醫院掛號和購買車票、機票,幾乎所有需要支付費用的場景都被APP納入其中,有的銀行APP功能多達上百種。同時,由於銀行使用者群體還包括B端(企業)和G端(政府),“以人為本”的場景化服務也正在逐步滿足後兩者需求。在遼寧省,振興銀行依託銀聯“雲閃付”支付渠道,以移動支付為切入點打造的本地生活場景金融服務產品“銀聯興生活”,正為眾多小微商戶和個體戶帶來利好。這款產品提供實時到賬服務,還為商戶補貼支付手續費,大幅降低經營成本,目前已有超萬戶商家接入,覆蓋區域從瀋陽市擴大至遼寧省內多個重點城市。

《白皮書》指出,中小微企業在生產組織運營、銷售渠道觸達、資金迴流週期、融資成本及准入門檻等方面均屬於弱勢地位,因此要聚合其金融需求,透過場景平臺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資訊防火牆得築牢

對於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的銀行業來說,還需加強資料保護。由於資料從產生、記錄、整理加工到使用過程中,有多個主體參與、經過多個環節和使用場景,且複製成本較低,因此有可能遭遇洩露、盜用,這將導致客戶資訊遭濫用、銀行信譽下降。黃大智認為,銀行要在建立完善的資料管控流程上發力,合規使用資料,並在後續的資料維護、轉移、銷燬方面加以重視,這是包括銀行在內的持牌類金融機構都要關注的問題。

銀行要著力提高網路安全技術,積極探索技術保障手段,謹防詐騙人員假冒使用者盜取資訊、騙取服務。比如引入聲紋識別技術,在初次辦理業務時,使用麥克風、手機等方便操作的裝置或當面或遠端地獲取使用者聲音片段,形成“聲紋”資料,日後配合人臉識別等其他方式,對使用者身份予以識別確認,能夠有效防止詐騙。

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可能會帶來一些資訊洩露風險,銀行業要繼續推進相關技術研發,與相關科研企業達成合作,彌補技術漏洞,為資料保護和賬戶安全築牢“防火牆”。(本報記者 王晶玥)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2月27日 第 08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銀行客戶端能幹百樣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