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會觀察|兩會聲音多次聚焦長護險,保險機構如何提速滿足養老服務需求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財經

全國進入兩會時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貢獻真知灼見。3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再次聚焦長期護理保險。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保障需求提升、政策推動下,滿足養老服務需求的緊迫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五年來,商業保險雖然“齊頭並進”,但仍未取得理想化進展。面對當前籌資渠道過於單一、護理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對稱等問題,人大代表頻頻“獻計”,其中包括,進一步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加快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

長護險成兩會“熱詞”

2022年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針對長護險發展給出建議。

長護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國的護理保險有社保型的護理保險制度和商業性護理保險兩大類。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序加劇,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一項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也對保險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2022年兩會提案中指出,加快解決保險機構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問題。周延禮建議,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養老護理產業發展,逐步提高商業保險服務老年護理問題的能力,滿足老齡化現象帶來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

長期護理保險在試點過程中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繼續提高護理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在2022年兩會期間建議,健全覆蓋全民的、獨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稅優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獨立執行的長期護理保險資訊管理系統等。

為充分發揮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在長期護理保障供給方面的作用,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楊明生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建議引導更多保險公司進入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在需求端研究出臺支援個人購買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

目前,護理狀態評估及鑑定行業標準欠缺也影響了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楊明生建議,可由行業監管部門牽頭,加快制定保險業護理狀態評估及鑑定標準、護理經驗發生率指導標準等,為保險公司規範開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業務提供統一指引,支援保險公司做好風險成本管控,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其實,在2021年兩會期間,長護險就引起熱議。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孫潔就曾建議加快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

“長護險頻頻出現在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顯示了各界對長護險的關注。首先是國家重視長護險的發展,近期出臺多部檔案支援長護險發展;其次是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的增長,護理需求日益凸顯,發展長期護理險有利於減輕家庭負擔,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最後對標國內外長護險發展情況,我國長護險起步較晚,雖取得一定的進展,但相關規範尚不完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專員王言分析道。

商業長護險佔比不足,供需兩端痛點多

老齡化程序加快,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但年輕人忙於事業,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發展長護險的緊迫性逐漸顯現。

有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萬人,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約為16.6%。意味著每6位老年人中至少就有1位生活無法自理。艾媒資料中心顯示,預測2030年、2050年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分別為6290萬人和9600萬人,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然而,老年人護理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從商業保險角度出發,眼前正是萬億藍海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但有資料顯示,目前商業保險佔長期護理總支出的比例不足2%,對於商業保險佔長期護理保險總支出佔比較小。

目前,長護險市場發展面臨多個痛點。“從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保險公司提供商業長護險的產品不多,銷量不大。”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表示。

總體來看,保險機構推行商業長護險的挑戰主要來源於需求端和供給端。王言表示,首先是需求端,消費者對長期護理保險認識不足,很少把護理保險需求作為主要保險需求,甚至把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健康保險甚至養老金保險相混淆。其次是供給端,保險公司不會將長護險作為主力產品側重發展。同時,行業也面臨著經驗不足、定價不確定性等問題。

“和重疾險、醫療險相比,大力發展商業護理保險類業務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還未形成一系列統一的行業定義與賠付標準,仍處於市場培育的過程中。”王言補充表示。

對比來看,各個險種有相應的發生率,壽險有生命表,重疾險有重疾發生率,意外險也有意外的發生率。“由於缺乏經驗和資料來指導保險公司定價長護險,顯然,給保險公司產品開發帶來一定影響。”徐昱琛分析道。

產品端等多維度發力,商保可紓解養老之憂

自2016年起,我國開始在“五險”之外,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為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目前,我國有49個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絕大部分試點城市的長護險專案都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的。

人保健康、泰康養老、平安養老險等有著較多的成熟經驗。以泰康養老為例,北京商報記者從泰康養老有關人士處瞭解到,截至2022年1月底,該公司在湖北荊門等22個國家級試點城市和浙江嘉興等22個非國家級試點城市參與長護險經辦服務工作,泰照護長期護理保險資訊系統上線24城,服務參保人群超過3000萬,累計待遇支付逾6.8億元,管理定點服務機構超1000家。

不過,王言表示,對於基礎保障之外的部分或者更高層次的護理需求最終還是需要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性長護險產品。

那麼,商業保險如何紓解養老之憂?王言表示,保險公司首先在產品設計上藉助成熟險種發展長護險,使護理保險和其他保障類的產品相結合,包括年金、壽險或者重疾責任等,不那麼突出儲蓄和理財的功能,從而一方面降低相關風險,另一方面使產品功能更完善,滿足客戶更多的需求。其次在定價方面,整體定價利率不宜過高,避免產品過於激進。另外,王言還表示,保險公司也要積極共享相關的經驗資料,推進行業標準建立,積極參與長護險試點建設。

在徐昱琛看來,在政府推動過程中,長護險可以獲得寶貴的資料和運營經驗。消費者也能夠對其提高認知。目前,頂層設計頻頻規劃長護險發展。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群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

“長護險制度的建設離不開保險機構的參與,保險機構具有天然的優勢。”王言表示。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2%。此前有資料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10.29萬億元。王言認為,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序的加快,人們的護理意識逐漸提高,特別是中國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以後,會進一步產生對商業護理保險的需求,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將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