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路徑清晰 多路中長線資金有備而來

  主持人孫華:日前,證監會表示,將聚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重要任務,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其中要不斷壯大市場買方力量。今日本報圍繞養老金、險資和銀行理財資金、公募基金、境外資金等買方機構力量如何壯大,助力提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採訪專家學者給予解讀。

  本報記者 昌校宇 劉 琪

  孟 珂 吳曉璐

  2021年剛開局一個多月,投資端改革已多次被監管層點題。

  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聚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重要任務,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一是不斷壯大市場買方力量;二是持續最佳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1月28日召開的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上也提到,“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路徑越來越清晰,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機制正在完善。

  養老金:

  投資規模持續攀升

  壓艙石效果顯現

  支援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入市成為今年監管部門工作的重點。業內人士預計,隨著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企業年金規模快速增長,加之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健全,積極透過適當方式進入資本市場,作為重要的長期資金,不僅實現較好收益,也成為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壓艙石。

  1月26日,人社部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基金投資運營工作穩步推進,所有省份均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工作,合同規模1.24萬億元,到賬金額1.05萬億元。

  對比前兩年的資料來看,截至2018年底,累計有17個省區市委託投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8580億元,已經到賬的資金達到6050億元;截至2019年底,有22個省區簽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合同,委託總金額達到10930億元。以上資料可見,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工作在持續推進,規模逐步攀升。

  人社部也於2020年12月30日調整了年金基金投資範圍,規定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投資組合委託投資資產淨值的40%,投資比例上限提高了10個百分點。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現有年金市場規模測算,本次權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論上將為資本市場帶來3000億元增量資金。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監管層10天內已2次公開發聲鼓勵養老金入市。1月28日,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加大權益類基金產品供給與服務創新力度,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儘快落地,最佳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加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的銜接,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儘快落地。

  “養老金入市,將給資本市場帶來顯著的增量資金,加大市場活躍度。”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下一步推動養老金入市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可以對權益類投資比例上限加以最佳化;另一方面可以從行業投資的中長期理念加以引導。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54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為18.1%。可以看到,我國老年人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的特點十分突出,我國居民養老的持續性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壯大個人養老金市場,是對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關鍵補充甚至是補位。”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個人養老金屬於中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三支柱,尚處於發展初期,發展空間很大。個人養老金的入市,一方面是養老金作為財富管理業務的天然要求,它可以擴充投資渠道、增加中長期投資收益,另一方面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也可以作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可以起到在中長期穩定資本市場的作用。

  陳靂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國內的重要社會保障基礎,也要發揮其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公募基金作為市場投資的手段方向之一,可以協助實現養老金的保值目標。

  談及推動最佳化第三支柱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具體舉措,陶金認為,當前個人商業養老金試點包括了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和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其中,養老目標基金試點不斷擴大,執行平穩,已發行的產品收益都為正,但也發現部分養老目標基金並不受市場所廣泛歡迎。鑑於良好的發展趨勢以及日益擴大的需求,在養老目標基金的發行主體資格、產品型別等方面,都可以在試點基礎上合理補充,以解決部分產品不受市場歡迎等問題。當然由於養老金的安全性質,對發行主體和產品投資策略的宏觀、微觀上的監管把控必須比其他產品更加嚴格。

  那麼,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儘快落地,將會對市場產生哪些影響?陶金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長線資金進入股市,有利於增加股市流動性,推廣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短期看,公募基金應該會有序吸收這些資金,增量資金進入市場不會一蹴而就。長期來看對中國資本市場可持續穩健發展有利。

  險資和銀行理財資金:

  在促進提升權益投資

  比例上下功夫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下稱《方案》),這是我國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推出的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的重要行動方案,也是指導今後5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行動指南。《方案》中提出,要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

  對於證監會後續將有哪些舉措培育機構投資者,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2月5日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給出了答案——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最佳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並明確表示要繼續推動社保、保險、銀行理財等資金入市,促進提升權益投資比例,實施長週期考核機制,完善“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機制。

  近年來,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被監管層反覆提及。與此同時,監管層也持續為以保險資金和銀行理財資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入市創造條件。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刊發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文章,文中提出,大力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充沛直接融資源頭活水。加快構建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壯大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力量,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產品,持續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配置資本市場;加大政策傾斜和引導力度,穩步增加長期業績導向的機構投資者,迴歸價值投資的重要理念;鼓勵優秀外資證券基金機構來華展業,促進行業良性競爭。

  目前,中長期資金入市情況如何?銀行理財資金方面,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期釋出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0年)》(下稱《報告》)顯示,隨著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監管部門持續推進提高理財資金進入權益市場比例,多家理財公司已開展與公募基金等機構的合作,推出透過FOF或者MOM模式參與權益市場的混合類產品;部分投資能力較強的理財公司已經開始發行直接交易股票的權益類產品及私募股權產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仍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截至2020年到底,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佔比達92.26%,而混合類產品及權益類產品分別僅佔比7.47%、0.27%。另據《證券日報》記者透過中國理財網梳理,截至2月8日,目前理財子公司在售的權益類產品為1只,存續的權益類產品為5只;在售的混合類產品為28只,存續的混合類產品為685只。

  也就說,混合類產品及權益類產品還存在極大的增長空間。《報告》也指出,長期來看,理財產品將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為股票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援資本市場的發展。

  保險資金方面,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保險業經營情況表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保險資金運用約為216801億元,其中用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金額為29822億元。而在2019年12月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85271億元,其中用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金額為24376億元。可以看到,2020年末用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保險資金較2019年末增長了5446億元,增幅達22.34%,高於整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增幅(17.01%)。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誠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長期資金入市可以發揮中長期產品的優勢,改善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狀況,從而應對長期利率下行壓力,提升保險公司長期投資回報水平。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有助於推動市場投資者結構持續最佳化,倡導價值投資,也有利於平復資本市場短期波動,促進證券市場穩健執行。

  公募基金:

  年內權益類基金

  發行超4700億元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已經成為A股重要的資金來源。《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資料統計,截至2月5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累計發行174只,合計規模6185.68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規模4749.75億元,佔比76.79%,接近八成。

  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不斷壯大市場買方力量。進一步最佳化基金註冊機制,提升權益類基金產品供給與服務質量,支援更多優質資產管理機構申請公募業務牌照,穩步擴大基金投顧業務”。

  市場人士認為,基於A股機構化趨勢、資本市場釋放改革紅利以及居民資產入市三大核心邏輯,今年權益類基金仍持續火爆,預計最高為A股帶來9000億元增量資金。另外,基金投顧業務試點逾一年,發展超預期,但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未來需要從投研能力、服務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基金投顧能力。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投資股票5.22萬億元,其中持有A股市值合計4.80萬億元,佔滬深兩市流通總市值的7.58%,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

  安信證券策略分析師夏凡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0年是載入史冊的公募基金大年,權益類公募基金已成為A股市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並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市場風格。今年,在“房住不炒”、打破剛兌、理財收益低、信用債違約增多的大背景下,A股風險收益比具備吸引力。另外,A股走向機構化以及資本市場釋放改革紅利的中長期邏輯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預計今年權益類公募基金的火熱行情將持續。

  “今年以來,投資者的基金認購熱情依舊高漲,年內權益類公募基金髮行規模近5000億元。預計今年權益類規模基金全年發行規模在1.4萬億元至1.9萬億元;考慮贖回和基金股票倉位,大約能為股市帶來6000億元至9000億元的增量資金。”夏凡捷表示。

  “考慮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和險資往往都是透過公募基金入市的,所以,預計今年公募基金持股比例還會繼續提升。”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魏鳳春認為,公募基金持續吸引投資者的前提是,提高投資者對其的信任。對此,公募基金需要秉承“三公原則”,踐行契約精神,履行信託責任和義務。“一方面是投資業績、風險防控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另外一方面,避免道德風險也很重要。”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自2019年10月份基金投顧業務啟動試點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8家機構獲得試點資質,其中,基金公司5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3家,券商7家,銀行3家。

  “目前,國內的基金投顧業務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魏鳳春認為,首先,擁有基金投顧業務的機構數量不多;其次,投顧業務質量也有待提升。目前,國內的基金投顧業務還處於積累過程中,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擇基和擇券的能力都需要提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未來基金投顧業務一旦發展起來,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更加繁榮的時代。

  對於提高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能力,魏鳳春認為,需要從投研能力、服務的技術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投顧業務要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與公募基金原來業務要求不一樣。而且投顧業務更加側重收益和風險的平衡,在這方面,公募基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從多方面發力,全方位提高,才能滿足投顧業務需求。”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基金投顧業務的核心是構建“信任”,需要機構真正從“賣方投顧”轉型為“買方投顧”。公募、券商、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和銀行各有優勢,對於公募基金來說,其優勢在投研實力強,建議和外部機構合作輸出基金投顧服務。對於券商來說,其投研、顧問服務和客戶發展比較均衡,建議內部發展和外部合作並舉。內部面向高淨值使用者,以線下投顧服務為核心;外部開拓和銀行等機構的合作,輸出基金投研服務。對於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來說,其優勢在網際網路投顧經驗豐富,建議和投研實力強的投顧合作,發展平臺式投顧模式,面向長尾使用者,著力發展智慧投顧。銀行的線下投顧實力最強,建議以中高淨值使用者用關鍵客戶群,以“線下投顧”為核心服務模式構建“信任”體系。

  境外資金:

  A股資產成為

  中長期加配選項

  “目前,我國不僅穩步放開跨境投融資限制,而且開始推進制度規則上與國際市場的深層次對接。”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持續最佳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那麼,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境外長期資金入市?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需要從練好內功和暢通渠道兩方面進一步發力。

  董忠雲表示,首先,制度完善、長期健康向好的資本市場環境是吸引外資入市的根本。制度層面,要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資本市場執行效率。經濟基本面層面,持續健康發展的宏觀經濟是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基礎,政策調控上需要努力營造穩定向上的宏觀環境,並加大力度扶持創新產業,為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增長點。去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持續推進,結合全球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和極低利率環境的背景,A股核心資產仍然是外資中長期加配選項。

  “其次,需要不斷疏通境外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的渠道。”董忠雲進一步介紹,如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機制以及QFII、RQFII新規等都是在渠道疏通方面的重要舉措,未來我國將繼續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持續深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外資投資A股市場的便利性將不斷提升,這將有助於推動境外長期資金增加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配置,更好地促進資本要素全球流動。

  田利輝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從區域性管道式開放向全面制度型開放轉變,進而透過註冊制等新制度供給,推動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下一步我國投資端改革重點在於市場制度的國際化,進而最佳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境外長期資金入市。

  陸股通是境外資金進入A股的主要渠道之一。據Wind資訊資料整理,截至2月5日,今年陸股通北上資金實現淨流入652.8億元,開通以來累計淨流入規模達到12676.9億元,為歷史新高,北上資金處於長期淨流入的趨勢中。

  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境外資金持續流入我國資本市場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國內資本市場改革堅定而持續,A股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配置價值逐漸凸顯。二是A股上市公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有助於吸引外資流入。

  談及A股在國際指數中比例的提升會帶來多少長期資金量?董忠雲表示,在標普道瓊斯於2019年9月份納入部分A股,MSCI於2019年11月份將納A因子提升至20%,富時羅素於2020年3月份將納A因子提升至25%後,目前尚無後續繼續提升納A因子的時間表。但基於A股制度不斷完善,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下的重大改革不斷推進,長期來看,國際指數繼續提升A股股票比例是大勢所趨。

  董忠雲進一步分析稱,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目前A股納入比例依然偏低,未來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但納入節奏上存在不確定性。

  在常春林看來,MSCI、富時羅素和標普道瓊斯三家全球指數吸納A股,並穩步提高A股在其指數中的權重,是A股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標誌,也能為市場持續帶來增量資金。納A因子在國際指數中的提升對加速外資流入A股市場具有長期重大影響,同時也能降低A股波動率,降低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經濟表現出色,中國資本市場也成為境外資金青睞的投資聖地。”田利輝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760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路徑清晰 多路中長線資金有備而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