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尹哲)“即使要轉單,恐怕也無處可去。”在中芯國際被美國加強出口管制後,一位IC從業者在評論“高通從中芯轉單”的傳言時直言,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目前十分緊缺。

在“閃電”登陸科創板後,中芯國際鮮有好訊息傳出。“不能供貨華為”、“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大客戶轉單”等負面訊息或傳言讓市場被悲觀情緒籠罩,其股價也接連走低,一度較上市當天“腰斬”。

直到昨晚(11月11日),中芯國際在三季報中透露,三季度營收再度創下新高,預計第四季度營收將環比下滑一成左右,雖然部分美產裝置、零部件交付有延遲,但出口管制對其影響可控。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高管今天也在業績會上釋放“利好”,其今年研發任務已基本完成,“N+1”工藝已進入小量試產階段,14nm工藝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客戶對信心在逐步增強。

受美國大選等因素影響,中芯國際股價近期波動較大。在A、H股昨天均暴跌逾7%後,中芯國際A股今天收漲0.8%,市值達4760億元;H股目前漲逾2%,市值為1767億港元。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中芯國際A股走勢

“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我們與供應商、客戶及相關機構保持積極的溝通,全面評估美國出口管制對公司生產與運營的影響。目前公司正常運營,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和梁孟松在三季報開篇便提到美國出口管制的影響。

他們表示,2020年外部形勢複雜多變,其作為代工企業,面向海內外多元化客戶,自成立以來嚴格遵守經營地法律,合法合規經營,該公司會繼續跟進此事,並持續評估影響。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中芯國際財報截圖

根據A股財報,中芯國際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8億元,同比增長30.2%;實現淨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168.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6.6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9億元。

期內,中芯國際研發佔營收比重為16.2%,比上年同期減少6個百分點。

單季度看,其三季度營收為76.38億元,連續三個季度創新高,同比增長31.7%,環比增長13%;毛利為20.08億元,淨利潤為16.94億元,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44.55億元,同創歷史新高。

當季,該公司毛利率為24.2%,環比下降2.3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4個百分點。

由於營收連創新高,中芯國際也將全年收入增長預期上調為23%到25%,全年毛利率目標高於去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第三季度資本支出同比增長1102%,達到155億元,去年同期僅為12.9億元。

上個月初,《日經亞洲評論》曾報道,近幾個月中芯國際一直在為美國收緊出口管制做準備,從美國、歐洲和日本大量採購關鍵生產裝置和重要零部件,採購量已超過2020年全年的需求。

不過,由於美國出口管制使部分機臺供貨期延長或有不確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導致部分機臺到貨延遲,中芯國際今年首次下調全年資本開支計劃,從約457億元下調到約402億元。

在今天(11月2日)舉行的業績會上,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CEO趙海軍也提到,部分美產裝置、零部件、原材料交付期有延遲,對美國出口管制表示遺憾,希望可以建立互信,恢復正常的採購。

而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中芯國際也持續提高中國大陸的營收佔比。

三季報披露,該公司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營收佔比已從去年同期的60.5%提高至69.7%。同時,來自北美的營收佔比已從24.7%下降到18.6%;歐洲及亞洲的營收佔比從14.8%下降到11.7%。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財報截圖


“14nm良率已達業界水準”

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製造廠商,中芯國際備受市場關注的不僅是財務資料的好壞,還有在先進製程上的突破。

在三季報中,趙海軍和梁孟松透露,該公司先進技術應用多樣,第一代先進技術良率達業界量產水平,第二代進入小量試產。

觀察者網梳理中芯國際披露的公開資訊發現,28nm及以上的製程被該公司稱作成熟工藝,14nm及以下製程為先進工藝。其中,第一代先進技術指的就是14nm工藝,第二代指的是“N+1”工藝。

由於EUV在美國阻撓下遲遲未到貨,“無法實現下一代工藝開發”的質疑籠罩著中芯國際。但該公司已多次表示,N+1和N+2沒有使用極紫外光刻機的計劃。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上證e互動截圖

在今天的業績會上,中芯國際高管透露,其14nm工藝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客戶對其技術的信心也在逐步增強。另外,該公司今年的研發任務基本完成,但距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很長路要走。

2020年三季報中披露,中芯國際14/28nm工藝的營收佔比為14.6%,同比增長10.3個百分點,環比提升5.5個百分點;而營收佔比最高的為0.15/0.18μm,為31.2%,但已呈現下滑態勢。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不同工藝的營收佔比  三季報截圖


即使要轉單,恐怕也無處可去

雖然三季度已過去一個月有餘,但中芯國際對7-9月的“驚心動魄”肯定還“記憶猶新”:先是科創板“閃電IPO”並超募260億,隨後大客戶海思遭美國連續封殺,自己也被美國以“涉軍”為由加強出口管制。

在部分券商的研報中,華為海思、高通、博通被列為中芯國際的前三大客戶。因此,在美國不斷打壓下,若“無法供貨華為”、“高通、博通避險轉單”,該公司的業績未來會受多大影響備受關注。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中信證券2020年7月研報截圖

中芯國際未明確表態“是否斷供華為”,也未公開回應“高通轉單臺積電”傳言。

但該公司在三季報中預計,第四季度收入環比將減少10%至12%;毛利率介於19%至21%的範圍內。

在今天的業績會上,中芯國際高管表示,其產能部件或技術的發展並不是針對單一客戶制定,在中低端的消費電子、汽車電子、AI等,該公司一直跟十幾個客戶保持著在各平臺的專案。

“這些客戶增量的確需要一些時間,預計兩到三個季度之內,我們可以把原來制定的產能填到我們需要的程度上。”該公司高管指出。

事實上,目前在全球晶片製造領域,各大廠商並不缺客戶,缺的是產能。

今年三季度,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仍處於97.8%的高位,產能還在穩步擴充。

而在業內,臺積電目前擁有蘋果、AMD、英偉達、聯發科等一眾客戶,對7nm及5nm先進製程需求強勁,已沒有多餘產能接收新客戶。

三星晶圓代工業務目前主要以12英寸為主,僅有1條8英寸晶圓代工廠。

面對產能緊缺的狀況,日前還有傳言稱三星將在西安建設8英寸晶圓代工廠,但隨後被該公司否認。

此外,臺灣聯電二季度整體產能利用率已提高到98%。由於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吃緊,該公司已對部分客戶提高價格,甚至考慮調漲2021年第一季度價格。

產業界預計,部分8英寸晶圓代工訂單能見度已到2021年第二季度。

在此背景下,臺媒10月援引IC業內人士報道,中芯國際的8英寸產能客戶是營收主力,但現在8英寸客戶都非常擔憂,因為全球的8英寸代工產能非常緊,即使要轉單,恐怕也是無處可去。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電源管理晶片、顯示面板驅動晶片、微控制單元、感測器等,都是8英寸晶圓廠中的成熟工藝和特色工藝所擅長的,而目前主流的12英寸晶圓廠主要用來生產先進製程晶片。

新冠疫情發生後,居家辦公讓資料中心和伺服器的需求大幅增加,使得處理器之外,電源管理晶片也有了更多應用,同時出於對PC和電視需求增加,顯示面板驅動晶片也拿到更多訂單。

臺媒報道指出,高通5G手機的電源管理晶片,年需求量約達150萬片8英寸晶圓,訂單由臺積電與中芯國際供應,其中臺積電拿到一年90萬片的訂單量 ,中芯國際約拿到60萬片訂單量、約佔4成。

尷尬的的是,雖然高通近期向全球所有的晶圓代工廠尋求加價,以取得8英寸代工產能,但沒有一家可以拿出60萬片的產能代替中芯國際的地位。

目前在調研機構的統計中,中芯國際全球市場佔有率在5%左右,排在第四位。

隨著十九屆五中全會定調“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美國大選後外部環境有望改善,以及紫光展銳、中興通訊、寒武紀、兆易創新等眾多中國大陸晶片設計企業的崛起,上市後“不差錢”的中芯國際,缺的或許只是產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1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芯國際確認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響可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