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首份半年報登場,睿創微納亮眼業績難解大客戶依賴症
科創板開市一週年之際,睿創微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作為山東省首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睿創微納自上市以來就廣受矚目。依據多年來對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的研究,其如今已經成為國內紅外技術領域巨頭之一。
但光環之下亦有短板,擺在睿創微納面前的難題是整機銷售量不足及客戶過於集中,內憂外患下,這顆科創板新星能否保持越過難關、保持高利潤增長?
中報出爐,淨利潤翻3.8倍
7月19日晚間,煙臺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釋出2020年第一季度報,成績亮眼。
週一開盤,睿創微納大漲10.10%,報收68.8元/股,總市值達306.2億元。受此訊息影響,軍工板塊隨之上揚,廣大特材大漲17.37%,航天電子漲10.07%。
截至7月21日收盤,睿創微納漲7.51%,報收65.25元/股,市值290.4億元,較前日有小幅下跌。
睿創微納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6.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2.86%;實現營業利潤3.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40.1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3.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6.7%。
由於紅外熱成像具有隱蔽性好、抗干擾性強等多種優勢,因而在軍工、安防、汽車輔助駕等領域應用廣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非製冷紅外探測器都為歐美國家所壟斷,直到2012年左右,國內的少數幾家企業才實現技術突破,其中就包括睿創微納。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預計2023年,全球軍用紅外市場規模將達到 107.95 億美元,全球民用紅外市場規模將達到 74.65 億美元。
鍾海波認為,作為典型的軍工股,睿創微納在該領域已經深耕多年,能否繼續在技術上進行突破、搶灘歐美市場,與其自身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規模化息息相關。
實際上,近年來睿創微納在研發上處於大力追趕階段,從業績上可見一二。
2019年,睿創微納實現紅外熱成像收入6.82億元,同比增長78.52%。細分來看,其機芯產品銷售收入8826萬元,探測器收入2.47億元,整機產品收入為3.29億元,其他收入1735萬元。
上文紅外探測器研究人員表示,睿創微納的非製冷紅外探測器,在陣列規模、像元尺寸等關鍵引數上,比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等公司的產品表現都要好,可以說技術是過硬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業績亮眼,但對比同行巨頭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睿創微納亦有短板。
業內人士分析,整機產品是紅外熱成像企業實現規模化增長的關鍵,而這一點恰是睿創微納需要突破的方向。2019年,高德紅外的紅外熱像儀收入為12.38億元,大立科技的紅外熱像儀產品收入為4.8億元,前者囊括紅外熱像、光電綜合系統及完整武器系統,整機產品佔比較大。
上述行業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價格較高的整機產品缺失,會導致睿創微納主營產品收入總額低於同行上市公司,如果不加以改善,公司將會面臨規模化難以形成突破的困境。
“大客戶難題”
除了業務分化,睿創微納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在於客戶過於集中,其中以海康威視最具代表性。
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左右,睿創微納曾出現兩次增資,期間註冊資本由24830萬元變更為27270萬元,估值出現大幅躍升。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視正是在這段時間成為了睿創微納的大客戶之一。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義相認為,科創板的考核標準除了硬性制度,對資訊披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客戶集中度高、市值不匹配等問題也會被監管層看到。
業內人士分析稱,客戶集中度較高可能會對公司的營收和議價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尤其針對以大單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而言。
從睿創微納過往財報中發現,2016年-2018年,其對海康威視的銷售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7.48%、42.40%和22.07%。儘管比例有降低趨勢,但記者檢索招股書發現,睿創微納的客戶K0016為海康威視的實際控制人,2018年K0016客戶在睿創微納銷售額佔比為43.34%。
業內分析指出,如果按照同一控制方對客戶進行合併,睿創微納對第一大客戶的依賴程度並未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海康威視2016年成立的子公司——杭州海康微影感測科技有限公司,同樣以積體電路設計、MEMS產品研發為主,產品包括各型別號的非製冷紅外探測器及機芯元件,還完成了晶圓級紅外探測器的研發工作,可以滿足智慧手機、智慧家居等消費類應用。
可以看出,睿創微納和海康威視在業務上的重合度極高,如果前者無法解決客戶集中的問題,業務上受到衝擊的可能性並不小。
實際上,睿創微納並非“不知情”。
財報指出,2019年度,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40,117.89萬元,佔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58.77%,佔比較高。如果部分客戶經營情況不利,降低對公司產品的採購,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將受到較大影響。
科創板首秀睿創微納,在亮眼的業績光環下,如何面對“內憂外患”,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