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期,中央多個會議密集釋放強烈訊號,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援政策將全面升級。目前,金融監管部門已敲定綠色金融發展“路線圖”,將透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綠色創新專案傾斜。據悉,新版《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綠色金融統計制度等均在修改或制定中。
專家指出,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將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需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援,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需要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提供金融支援幫助高碳排產業改進技術、提高效能。未來三十年,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需綠色低碳投資的規模應該是數百萬億元規模。政府財政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
綠色金融支援政策將全面升級 相關債券獲追捧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期,中央多個會議密集釋放強烈訊號,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援政策將全面升級。目前,金融監管部門已敲定綠色金融發展“路線圖”,將透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綠色創新專案傾斜。與此同時,綠色債券、綠色信貸也迎來風口。作為綠色債券的創新品種,首批碳中和債券自2月初發行以來,規模已達459億元。
下一步,針對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仍不完善、相關標準尚未統一等問題,金融監管部門將補齊短板。據悉,新版《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綠色金融統計制度等均在修改或制定中。
央行行長易綱日前表示,央行已經把綠色金融確定為今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銀保監會工作會議也表示,將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託。我國首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已於3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日前表示,央行已初步確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透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強制披露、綠色評價、行業自律、產品創新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專案、綠色轉型專案、碳捕集與封存等綠色創新專案傾斜。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將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需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援,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需要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提供金融支援幫助高碳排產業改進技術、提高效能。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已取得顯著成效。央行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2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為支援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以來,從2月首批碳中和債券發行至3月23日,已有24只碳中和債券發行,規模合計達459億元,涉及電力、熱力、交通運輸、金融、採礦等行業。
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面向全球投資人發行的“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規模達200億元,是我國首單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債券,也是目前全市場發行金額最大的專項用於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風電、光伏等碳減排綠色專案,將有效推動電力系統脫碳,實現能源系統躍遷。
碳中和債券屬於綠色債券的子品種。相較於普通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的資金用途更為聚焦。太平洋證券債券市場分析師周靜表示,目前,碳中和債券的發行主體資質普遍較好,因此其票面利率大多低於同日中債估值。此外,這些企業均為行業的頭部企業,對資本市場具有“領頭羊”和“鯰魚效應”。
商業銀行也在積極落實綠色發展政策,加大綠色信貸投入。平安銀行《2020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已將綠色金融提升至戰略層面,截至2020年末,平安銀行綠色信貸授信總額為702.32億元,同比增長22.78%。興業銀行制定了新一輪五年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全行綠色融資餘額突破2萬億元。
服務綠色金融的工具也在不斷創新。中信銀行加快綠色信貸業務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綠色業務模式創新,加大對低碳經濟、迴圈經濟、節能環保企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的支援。浦發銀行多個分行積極創新綠色信貸模式,如制定專門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根據企業環保風險資訊優選客戶和專案,將企業環保資訊納入授信評審環節,將環境風險資訊作為貸後檢查重要內容,全面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更多金融資源還將繼續湧入綠色金融領域。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2020年推出的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在今年會部分轉向綠色金融領域。監管部門將研究綠色資產和棕色資產差異化設定風險權重的可行性,完善對綠色金融領域信貸支援的激勵機制。此外,信貸業務將進一步加大對低碳產業、綠色產業的支援,氣候投融資將日益成為銀行綠色金融重要領域,今年銀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力度將加大。
金融機構成排頭兵 加大綠色信貸額度傾斜
另據第一財經報道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重點任務之一後,綠色金融再次吸引市場目光。
銀保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超過11萬億元,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環保專案的貸款餘額及增幅規模位居前列。綠色信貸資產質量整體良好,不良率遠低於同期各項貸款整體不良水平。綠色信貸環境效益逐步顯現,按照信貸資金佔綠色專案總投資的比例計算,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每年可支援節約標準煤超過3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6億噸。
“未來三十年,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需綠色低碳投資的規模應該是數百萬億元規模。政府財政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推動綠色金融發展,讓金融更好支援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制定完善的金融政策體系、構建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發現適宜的綠色低碳技術,找到有價值的投資承載主體。只有這兩方面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引導資金向綠色低碳發展產業傾斜。”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認為。
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支援力度,讓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低碳領域,金融機構成為了實踐綠色金融的排頭兵。
據悉,在綠色信貸方面,一些銀行提出了綠色信貸規模與佔比提升目標,甚至提出五年翻一番的目標;廣州市對獲得綠色貸款的企業給予貸款額1%的補貼,並對銀行的綠色貸款損失給予20%的補償。
為了強化宏觀信貸政策指導,引導銀行機構加大綠色信貸額度等內部資源傾斜,此前人民銀行已經將主體信用評級不低於AA級的綠色債券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的合格抵質押品範圍,並把符合條件的綠色貸款也納入了合格抵質押品範圍。
易綱表示,接下來將強化資訊報告和披露,推動在已有試點的基礎上,分步建立強制的資訊披露制度,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準。
而隨著氣候變化對金融和經濟的影響逐漸加深,氣候變化對貨幣政策立場、金融穩定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此前,對於氣候變化相關影響能否納入貨幣政策框架存在爭議。
其中,有觀點認為,將氣候等相關目標納入,會使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損害。但也有觀點認為,將氣候變化納入貨幣政策框架也絕非不可能。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日前撰文指出,當前部分國家央行已開始將氣候變化納入貨幣政策框架實踐。他舉例稱,歐洲央行在量化寬鬆政策購買標的中納入了綠色資產、部分央行已開始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了審慎監管框架、部分央行透過資本與流動性管理、綠色債券補貼和視窗指導等方式支援綠色金融發展,開展綠色金融能力建設,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等。
而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將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納入氣候變化因素,在金融穩定方面,正在研究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貨幣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透過優惠利率、綠色專項再貸款等支援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為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援;外匯儲備投資方面,將繼續增加對綠色債券的配置,控制投資高碳資產,在投資風險管理框架中納入氣候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