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北半球進一步提升,亞洲全面進步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釋出。

城市經濟競爭力是當前和短期的經濟績效的決定力量。報告提出,北半球經濟競爭力上升,南半球經濟競爭力下降。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

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城市長期發展的決定力量。報告提出,亞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全面提升,深圳進步尤為顯著。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東京、新加坡、紐約、香港、倫敦、巴黎、舊金山、巴塞羅那、深圳、大阪。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北半球進一步提升,亞洲全面進步

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 (2020-2021)

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總體有所上升,可持續競爭力整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頭部城市呈上升發展趨勢。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競爭力呈現深圳、香港、廣州三大中心引領狀態。

報告顯示,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和無錫。中國可持續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深圳、臺北、上海、北京、廣州、蘇州、南京、青島和武漢。

從2015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已出版5部《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本報告是《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系列第六部。報告詳細評價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討論了全球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經濟競爭力排名:北半球上升,南半球下降

城市經濟競爭力是當前和短期的經濟績效的決定力量,也是城市未來和長期發展的關鍵基礎。研究發現,頂級城市洗牌;北半球經濟競爭力上升,南半球經濟競爭力下降。

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科技新貴闖進前10,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前20。

相對於2015-2016年而言,紐約和新加坡的經濟競爭力排名沒變,東京上升122名,倫敦上升14名,慕尼黑、巴黎等由於增量減小下降2名,頂級城市位序仍處於激烈競爭中。

過去5年,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穩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則相對下降。

其中,北美洲的城市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平均上升13.8名,亞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8.6名,歐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3.4名。南美洲下降幅度最大,平均下降65.1名,非洲平均下降21.1名,大洋洲平均下降7.1名。

此外,無論是國家還是區域,均呈現綜合經濟競爭力較高的分化加劇,綜合經濟競爭力較低的趨於收斂。

從細分指標看,影響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信貸市場融資便利度、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學術論文指數、專利申請指數、青年人才比例指數、勞動力總數指數等當地要素。其中,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專利申請指數和青年人才指數對當地要素競爭力影響最大。

當地要素競爭力前20強城市分別為紐約、深圳、芝加哥、倫敦、波士頓、上海、東京、首爾、都柏林、新加坡、北京、巴黎、舊金山、莫斯科、悉尼、洛杉磯、孟買、香港、迪拜和多倫多,均為全球、區域或國家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資本和人才,主導全球當地要素競爭力。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北半球進一步提升,亞洲全面進步

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亞洲全面提升,深圳進步尤為顯著

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城市長期發展的決定力量,也是城市不斷滿足居民日益複雜和苛刻的社會福利需求的關鍵所在。研究發現,亞洲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全面提升;各區域分化逐步加劇,亞洲、歐洲、北美洲主導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

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東京、新加坡、紐約、香港、倫敦、巴黎、舊金山、巴塞羅那、深圳、大阪。相對於2015-2016年,東京、新加坡、紐約位列前三的格局沒有變化;香港、舊金山、巴塞羅那和深圳均有上升,其中深圳進步尤為顯著;倫敦、巴黎略有下滑。

亞洲城市顯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亞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200名中的數量,對比5年前由60個城市提升為66個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這66個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19.20名,而亞洲城市整體平均排名也上升了11.78名,亞洲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全面提升。

從各區域來看,美國引導北美城市格局並處絕對領先;歐洲可持續競爭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處於領先地位;亞洲頭部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在全球處於較強地位,且人才增量提升勢頭明顯;南美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處於全球前列;非洲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水平整體偏低,且分化嚴峻。

從影響可持續競爭力的細分指標看,經濟活力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活力競爭力指數涵蓋經商便利度、產權保護度、青年人才比例、經濟增長率及勞動生產率五個分項指標。新興城市在全球十強中佔主體,青年人口數量是決定經濟活力的最重要因素。經濟活力指標全球前10強城市分別是都柏林、紐約、奧斯陸、迪拜、深圳、舊金山聖何塞、阿布扎比、新加坡和西雅圖。

科技企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對科技創新競爭力的研究發現,東京、北京、紐約、倫敦、首爾、波士頓、舊金山、上海、芝加哥、西雅圖位居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前10。所有頭部城市不僅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也是全球的綜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

中國城市競爭力在分化中提升

從經濟競爭力排名來看,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總體有所上升。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全球第9)、香港(11)、上海(12)、北京(21)、廣州(42)、蘇州(71)、臺北(74)、南京(83)、武漢(87)和無錫(9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競爭力呈現深圳、香港、廣州三大中心引領狀態。

5年變化中,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前10強城市總體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但仍然均在全球前100強以內。

總體來看,2020-2021年度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相對於2015年有所上升,在291箇中國城市樣本中,106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18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上升狀態,綜合來看總體上升6.5名。

細分指標中,中國多數樣本城市的當地要素已處在較具競爭力的水平之上。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廣州、臺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處於全球前50強;其中深圳和上海處於全球前10強,分別排全球第2名和全球第6名。北京、香港的當地要素指標處於全球前20強,分別排全球第11名和全球第18名。共有19個城市處於全球前100強以內,有50個城市處於全球前200強以內。

從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來看,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頭部城市呈上升發展趨勢。中國可持續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全球第4)、深圳(9)、臺北(24)、上海(33)、北京(47)、廣州(69)、蘇州(78)、南京(89)、青島(94)和武漢(102),十大城市均有上升。

研究發現,一方面,中國城市內部差距較大,291個樣本中,5個城市躋身全球前50,9個城市躋身全球前100,30個城市躋身全球前200;157個城市位於全球500名以後,佔比約54%。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分化加劇。從5年變化來看,159個城市排名上升,130個城市排名下滑。

從影響可持續競爭力的細分指標看,中國城市總體經濟活力呈金字塔型分佈,青年人口數量成為造成城市間差異的主要原因。中國共有15個城市躋身經濟活力全球前100,分別是深圳、北京、廣州、上海、珠海、香港、南京、杭州、蘇州、廈門、長沙、武漢、寧波、成都、合肥。經濟活力排名全球前200的中國城市有44個,深圳經濟領銜發展,前200強城市呈自東向西遞減的空間分佈格局。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42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北半球進一步提升,亞洲全面進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