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米股價又又破發了,翻身要靠這三板斧?

由 撒宏才 釋出於 財經

文丨價值研究所

1月28日港股收盤,小米集團股價跌逾5%,收報16.48港元,再次跌破17港元的發行價,且本週已經累計跌逾15%。按照週五收盤價進行換算,小米當前市值約為4120億港元,較高峰時期蒸發超3200億港元,接近腰斬。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小米第一次破發了——2018年上市後不久,小米股價持續承壓很快便跌破發行價。如今四年過去了,市場起起伏伏,小米兜兜轉轉,一夜重回解放前。

看到此情此景,一眾股民坐不住了。無數“米粉”湧進雷軍微博,在其最近兩天的多條動態下喊話:

“小米股票破發了,救救小米吧。”

(圖片來自微博)

面對股民的喊話,雷軍沒有作出正面回應。但很顯然,小米現在是遇到了不少困難,被股民、“米粉”們寄予厚望的雷軍可以保持沉默,卻不能坐以待斃。

覆盤小米過去這一年的表現,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展望未來,雷軍能否帶領小米走出困境、重現光明?

在股價暴跌的背後,很太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手機出貨量激增27%,資本市場還是不買賬?

客觀來說,小米本週股價持續下挫,某種程度上受到大盤遇冷的影響。恆指科技股指數本週持續低迷,週一阿里、京東、網易、B站紛紛跌超5%,遭遇開門黑。週四美聯儲利率決議出臺後,主席鮑威爾在釋出會上再度“放鷹”,暗示美聯儲有可能在3月份直接加息,且將繼續推進縮表計劃。受此影響,美股科技股直線下挫,也連累港股科技板塊進一步走低。

但回顧小米過去一年的財報表現,價值研究所認為,資本市場之所以看衰小米的表現,主要還是歸因於主營手機業務的表現。

首先要明白一點——智慧手機是小米的基本盤,當前地位無可取代。

資料可以說明很多問題。財報顯示,小米三季度智慧手機業務收入478億,營收佔比為60%。此前兩個季度,營收佔比則分別錄得66%和67%,三季度雖略有下降,但仍是小米最重要的營收支柱。而對於小米來說,尷尬的正是智慧手機業務無論和自己的歷史成績縱向比較,還是和蘋果、三星、vivo、OPPO等競爭對手的橫向對比,都難言出色。

一方面,小米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後勁不足,和蘋果、三星的差距被逐漸拉大。根據國際資料機構IDC近日釋出的報告,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品牌依舊是三星,佔有率達到20.1%,同比增長6%;蘋果以17.4%位居第二,小米以14.1%位居第三。

但從單季度表現來看,蘋果下半年進步極大、後勁十足,小米則稍顯平淡。來自IDC和Canalys的資料都顯示,蘋果四季度全球市場出貨量成功反超三星,顯示了iPhone 13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圖片來自IDC)

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小米依然難敵vivo、OPPO。Canalys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小米在國內市場出貨量為5050萬部,同比增長27%,市佔率15%。對比之下,vivo和OPPO的年度出貨量分別為7150萬和6870萬,同比分別增長24%和15%。

單純從出貨量來看,小米的表現並不差。按照Canalys的統計口徑,小米在國內的出貨量同比增長27%,是前三甲中最高的。但問題在於,考慮到整體價格不高、毛利率較低等因素,小米智慧手機的利潤率恐怕難以令人滿意。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脫離華為獨立運營的榮耀在過去一年也是高歌猛進:全年出貨量達到4020萬,市佔率達到12%,已經快要追上身前的小米和蘋果。蘋果還有價格優勢和對高階市場牢不可破的統治地位,小米並不穩固的護城河,才是岌岌可危。

更重要的是,智慧手機市場萎縮已經是業內公認的事實——尤其是在國內市場。同樣來自Canalys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33億部,同比僅略增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國內的智慧手機存量競爭已經相當激烈,市場早已殺成一片紅海,能夠挖掘的增量空間非常有限。艾瑞諮詢統計的資料也顯示,自從2019年國內智慧手機滲透率達到95.6%的巔峰水平以來,往後幾年的增長都相當緩慢,出貨量在此前更是連續多年出現下降,在2021年之前3年的平均跌幅接近10.6%。

2021年出貨量錄得久違的同比正增長,到底是觸底反彈還是迴光返照,現在沒人能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階市場一定是未來一段時間引領智慧手機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

高階手機市場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提高毛利率、增加現金流,更在於加強技術創新、增加上下游產業鏈話語權等各個方面。這一觀點,也得到Canalys移動業務副總裁Nicole Peng的認可:

“2022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高階智慧手機市場,貢獻超過30%的中高階手機出貨量。在高階市場擁有一席之地,意味著在創新技術和上游產業鏈、渠道合作上擁有更大話語權。”

(圖片來自UNsplash)

1月28日,有訊息稱小米釋出內部檔案,宣佈原集團副總裁、小米手機產品部總經理常程因個人原因離職。此外,小米中國區新零售部副總經理尚進同樣宣佈離任,由中國區副總裁王曉雁接任其職位,直接向中國區總裁盧偉冰彙報。頻繁的高層人事變動,或許會是重塑小米發展戰略的契機。立志於攻下高階市場的雷軍,或許也需要找到新的舵手。

然而,那一句“高階手機對標蘋果”口號自提出以來,就遭到不少使用者的質疑。一直被詬病缺乏高階基因的小米,真的能夠拿下心心念唸的中高階市場嗎?

高階市場,小米的“阿克琉斯之踵”

價值研究所在此前的文章《小米高階對標蘋果,雷軍能否圓夢》中曾說過,無論從市場份額、品牌口碑還是技術上,小米都和蘋果、三星等高階市場的統治者有較大差距。

以技術端為例,缺乏自研晶片在不少使用者眼中就是小米的“原罪”,也讓外界對其高階機型的效能、技術創新充滿質疑。

對比之下,蘋果除了有自研的A系列處理器之外,還有獨一家的iOS完整生態。三星也在不久前釋出了自研的手機旗艦晶片Exynos2200,宣佈正式對標高通驍龍8。根據三星官方的介紹,Exynos2200採用的是當前業內領先的4nm工藝,基於AMD的rDNA2架構圖形處理器,效能在同類競品中處於絕對領先位置。

光是在技術、晶片這一點上,小米就已經和這幾個競爭對手拉開了很大差距,絕不是雷軍一句“對標蘋果”的口號就能彌補的。

(圖片來自Pexels)

此外,小米的高階市場之殤的不僅存在於智慧手機業務:近年來地位顯著上升、被視作未來希望的AIoT業務,也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AIoT是小米在過去幾年重點發展的業務,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根據IDC的報告,得益於5G技術的普及,AIoT在消費電子和公共事業等領域廣泛普及,市場規模也是不斷增長。IDC預計,到2022年中國AIoT市場規模將達到7509億元,同比增長14.7%。這個增速雖然比不上2020年巔峰時期的52.7%,但也較2021年有所上升,顯示了強大的市場韌性。

小米沒有掩飾自己對AIoT市場的野心。在小米九週年慶典上,雷軍向全體員工釋出公開信,宣佈將“手機 X AIoT”確立為小米未來十年核心戰略,希望讓小米的AIoT成為手機業務的催化助燃劑,往更多場景進行滲透。

然而,隨著玩家不斷增加、蘋果三星華為等巨頭紛紛加碼,小米的AIoT智慧硬體業務,也感受到了被高階市場拒之門外的無奈。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的資料,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線數超過117億,首次超過非物聯網連線數,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過去幾年保持著超過3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遠超9.4%的總連線數增長率。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在連線裝置持續增加、應用場景不斷拓寬的情況下,AIoT市場也變得百花齊放。小米以語音智慧助手小愛同學為基礎的AIoT生態,已經不足以吞下如此龐大的市場。

以智慧音箱為例。最近兩年,蘋果、索尼、JBL合力將高階市場的准入門檻提升到千元以上,遠遠超出了小米產品線的覆蓋範圍。

諸如蘋果的HomePod系列、華為的Sound X系列等高階產品,就是個中代表。其中,華為初代Sound X在2019年發售時,起售價定在1999元;蘋果的HomePod高階產品之外,有推出了售價在700元區間的HomePod Mini,進一步蠶食市場份額。

在去年6月份的蘋果WWDC大會上,蘋果還宣佈將力推Apple TV等一系列新產品,以及全新的連線協議Matter。根據蘋果的介紹,Matter作為一款智慧家居產品能接入市面上主多家流平臺,和絕大多數手機、智慧音箱等硬體進行互聯,支援客戶在多個不同裝置統一登陸使用。從蘋果的動態看,AIoT在其未來發展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圖片來自UNsplash)

客觀來說,開高階市場先河的並非華為、蘋果,但憑藉優質的產品,這幾個巨頭已經奠定了高階的品牌形象、積累了良好的使用者口碑,逐步構築自己的護城河。反倒是更早做AIoT智慧硬體的小米,白白錯過了培養使用者心智的好時機。

直到去年8月份,小米才姍姍來遲,釋出了首款高階智慧音箱小米Sound,起售價定在499元。但和小米11等高階智慧手機一樣,這款定位高階市場的AIoT產品也是譭譽參半:有媒體質疑小米Sound從外形到功能設定都和HomePod Mini相當雷同,且499的售價和並不算太突出的功能,也沒法匹配其高階定位。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對於在智慧手機、AIoT市場均遭到蘋果等老對手圍剿的小米來說,改換賽道、尋找全新的業績增長點,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造車&造芯,小米未來的救贖之路

曾提出過“風口上的豬”這個著名理論的雷軍,不可能不知道小米當前的困境,也不可能錯過那些正在爆發的風口。

而雷軍給出的答案,有兩個:造車和造芯。

一方面,從最近幾年的投資版圖看,晶片半導體、新能源車汽車上下游產業鏈的初創企業,成為小米的最愛。

以半導體為例,截止去年第三季度,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的晶片、半導體企業已經超過50家。其中,OLED顯示屏驅動晶片研發公司歐錸德、碳化矽半導體廠商瞻芯電子、自主可控資訊保安晶片研發商愛信諾航芯電子等在業內享負盛名的企業,都當季度被小米相中的標的。

進入2022年之後,小米的投資火力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在1月27日完成對蘇州志盛半導體公司的注資之後,開年不到一個月,小米已經先後向四家半導體初創公司拋去橄欖枝(另外三家分別為微源光子、承芯半導體和旗芯微半導體)。這當中,成立時間最短的志盛半導體,創立尚不足一年。

透過分析被投企業的具體業務,價值研究所發現,幾乎囊括半導體材料、晶片設計、半導體裝置等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由此可見,小米的野心並不小:其終極目標,或許是透過不斷輸血投資,給自己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半導體生態鏈條。

另一方面,小米也不斷加快自研步伐,自主造芯、造車。

以造車業務為例。從高調宣佈下場造車到不斷推進自研專案,小米透過快速搭建生產、供應鏈以及高價爭搶技術研發人員等手段,組建了一支紙面實力足夠雄厚的生產團隊。

1月27日,北京市政府的一份公開檔案透露,小米汽車總部已經獲稽核透過,將於年內在北京正式開建。按照小米先前的規劃,未來將讓汽車總部基地、研發總部和整車工廠等陸續落戶北京,預計分兩期建造年產能超30萬輛的整車工廠。

與此同時,其自研晶片專案也在不斷推進中。在去年12月份新品釋出會上亮相的澎湃P1晶片,號稱耗資過億,在效能上可以實現輕薄機身下的大電量120W快充,技術工藝大有改進。

價值研究所就認為,小米此前在晶片半導體領域的大量投資佈局,以及正在積極推進的自研晶片、造車專案,未來完全有可能進行融合,互為補強。

換句話說,和蘋果一樣,小米也有希望走軟體定義硬體的造車路線。

眾所周知,在汽車行業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的過程中,以電機、電控和電池為代表的“三電系統”取代發動機和變速箱為代表的的傳統動力系統,大大降低了汽車傳統硬體技術研發門檻,這也為大量初創企業進入新能源車行業提供了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講,軟體技術對新能源車/智慧汽車的加成,就變得更加重要:這和小米的AIoT戰略形成完美互補。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9年小米就透過AIoT生態鏈公司板牙科技推出智慧後視鏡產品,切入智慧車聯網市場,隨後又將MIUI系統、小愛同學智慧助手搭載到奔騰T77等車型中,擴大了服務範圍。

如今隨著小米親自下場造車,過往積攢的技術、硬體優勢,將發揮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新能源車/智慧汽車、半導體晶片,都是當前最熱賽道,也是小米摘掉低科技含量標籤的最佳途徑之一。

戲臺已經搭好,就看小米能不能再為市場唱一出好戲了。

寫在最後

最近兩天,小米多家關聯公司相繼發生了工商變更。天眼查資料顯示,雷軍近日卸任了北京小米電子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職位。對於此次工商變動,雷軍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作出了回應,稱只是小米旗下子公司正常的董事會和法人代表調整,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

不過在價值研究所看來,雷軍卸任小米電子產品公司董事長一事引發的輿論熱議,以及前面提到的股民在其微博下的集體喊話,也揭示了一個事實:小米這個品牌,和雷軍個人IP呈高度捆綁狀態。

雷軍代表小米,小米就是雷軍,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固定觀點。然而,諸如馬斯克減持股票導致特斯拉股價大跌等事件也說明,一家企業的經營、發展和創始人的動態高度繫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過去幾年,隨著馬雲、劉強東、黃錚、張一鳴等網際網路大佬先後退位,我們相信小米的“去雷軍化”也並不是一個偽命題。

雷軍的追隨者有很多,小米的精神股東、死忠粉也不少,但這些虛無縹緲的利好並不能撐起小米在資本市場的未來。在雷軍微博下面喊話,也未必就能拯救搖搖欲墜的股價——畢竟雷軍也不是神,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歸根結底,小米還是要看清現實,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