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在房價調控之下,不少房企為獲取利潤縮減成本,房子的品質也受到影響。業主不信任房企,甚至出現了“購房即維權”的現象。
這也催生了一群職業維權人,他們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從業背景,相比業主,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進入施工現場的便利。
他們或者自己開公眾號,或者混跡於各個新房業主群中,透過維權獲取業主信任,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門賺錢生意。
1
透過維權獲取業主信任
從而推銷裝修業務
“我們小區業主群裡,來了一個‘職業房鬧’。”黃小姐告訴記者。
她買的X樓盤今年上半年交付。黃小姐說,這個“職業房鬧”(下文以“老Z”代稱),很早就出現在業主群裡。
去年,業主發現樓盤質量存在諸多問題,但其中不少問題很難找到確鑿證據。“後來有人發現房子的外牆保溫材料防火等級不達標,大概意思就是開發商在購房合同裡承諾使用防火等級為A級的材料,而實際使用的是B級材料。因為有了這個證據,業主代表開始跟開發商談判,開發商答應整改。當時,老Z出了力。”
大家以為老Z也是業主,加上他在維權中體現出的專業性,於是老Z在小區業主群裡有了一批追隨者。
後來,開發商同意將外立面升級為鋁板。“這時老Z在群裡跳出來說,供應商由開發商找不放心,他這邊有認識的鋁板供應商可以推薦。”當時業主並沒有覺得老Z的做法有何不妥,畢竟大家對開發商信不過,既然在維權中出了力的老Z有熟識的供應商,可以更放心。
不過後來又連續發生了兩件事,讓業主開始質疑老Z的身份。
第一件事,是洋房業主敲牆事件。黃小姐說,小區有一批洋房,有一面非承重牆設計很不合理,導致採光、格局、動線等都格外彆扭。但因為X樓盤是精裝修交付的,業主們都覺得最好由開發商統一敲牆。經業主代表和開發商協商後,開發商同意以每戶3000元的價格幫業主敲牆。
“這時候老Z又跳出來說,業主代表談判不給力,這個價格太貴了,他這邊認識做敲牆業務的人,只要1400元就可以搞定。”黃小姐說。
因為價格便宜一半,有一部分洋房業主選擇了老Z推薦的人來敲牆。“沒想到,所謂的1400元就只是敲牆費,敲完牆後屋子裡一片狼藉,老Z推薦的敲牆公司對敲掉部位的地板牆紙做成跟屋內精裝一致,要另外收費,七七八八加起來,總費用超過了3000元。而相比之下,開發商的3000元是清清爽爽的打包價。”
第二件事,是房間窗戶整改及包陽臺事件。另一位業主小姚說,當初樣板房裡,窗戶開啟扇和不可開啟部分的比例是8:2,但實際交付時,這個比例變成了5:5。業主代表提出解決方案:要求開發商免費統一給業主包陽臺作為補償。
“但老Z堅決不同意業主代表的方案,他提出的方案是開發商給業主賠錢,業主拿到這筆錢後,再招投標找外面的裝修公司來統一給業主包陽臺。”
三番兩次下來,黃小姐和小姚都覺得,這老Z怎麼看著有點像是在推銷裝修業務?
2
借親朋名義或者充當“李鬼”
潛伏進各個業主群
X樓盤業主群裡,跟黃小姐和小姚一樣,對老Z身份產生懷疑的業主還有不少。
先是有業主挖出來,經常在群裡跟老Z一唱一和、互動很頻繁的一個ID,其實是老Z的小號。
後來又有業主挖出來,老Z之前還出現在隔壁樓盤的業主群裡。
通常購房者不會在相鄰的兩個樓盤裡各買一套房,所以有業主質疑老Z是否真的是業主。
“老Z當時在群裡曬了購房合同,但是合同上面購房者的名字並不是他本人。老Z辯解說,這是他以親戚的名義買的房子。”小姚說,現在很多業主認為,老Z更像是裝修行業的人,借親戚朋友名義潛伏進各大新樓盤的業主群裡,尋找房鬧機會,趁勢推銷裝修業務,“據說老Z現在又進了附近另一個新樓盤的業主群了。”
無獨有偶,城東某新盤的業主白先生說,他們小區一期剛交付,業主群裡前不久也揪出了一個借房鬧推銷裝修業務的人。
有業主找到此人對應的住戶房間號,結果該房號的主人大吃一驚,說自己完全不知情,從來沒在業主群裡發過這些內容。大家在群裡仔細一對比,發現同一個房號果然對應兩個ID,也就是說,這是個假業主,採用的是類似於車輛“套牌”的手段混進業主群的。
3
職業維權人
背後的“產業鏈”變了
幾年前,錢江晚報曾經報道過“職業房鬧”的故事,當時的職業房鬧,主要是利用很多業主不專業也沒精力去維權的心態,透過向業主收取“維權經費”並抽成、向開發商收取“息事寧人費用”的方式賺錢。
隨著業主的維權意識越來越高,維權方式越來越專業,原先的職業房鬧已經沒有優勢。像黃小姐所在的X樓盤,由業主代表牽頭,分樓棟分單元由類似於小組長的人向每戶收取200元維權基金,這筆維權基金會公佈收支賬目,做到透明公開。
而開發商這邊也“與時俱進”,對於來維權的業主身份都會仔細核查,早年那種組織一批非業主去現場拉橫幅鬧事的情況,現在基本不太可能出現。
因此如今的職業維權人,他們背後的“產業鏈”變了——大多數是那些有工程、裝修背景的人,潛伏進各大新樓盤業主群,找樓盤工程質量問題,伺機推銷自己的業務。
在杭州,甚至有人為此做了微信公眾號,針對各大在建及進入交付期的樓盤,專門挑這些樓盤的刺,向開發商施展壓力。因為高舉高打,很快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而該公眾號的讀者們大概不會想到,該自媒體背後的真實訴求,其實是向開發商推銷裝修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