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食用油“革命”,最早發端於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糧集團敏銳地意識到,健康營養的精煉食用油將大有市場。於是,他們聯合幾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現代化的中外合資油脂加工企業。從原料卸船到加工食用油,全部實現自動化,中糧將國人食用油的消費水準一下子提高至國際水平。
與共和國同齡的中糧集團,自成立起,就投身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歷史洪流,同黨、國家和人民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作為我國最大的農糧企業,中糧集團將事關國人餐桌的糧、油、糖、棉、肉、乳作為核心主業,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
聚焦農糧主業
在今年的多次行業展會上,福臨門米麵油、長城葡萄酒、中茶茶葉、梅林罐頭……這些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品牌以“中糧家族”品牌的方式集中亮相,吸引人們駐足。
“十三五”期間,中糧集團持續提升大宗農產品經營能力,依託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優勢,促進農產品種植、倉儲物流、生產加工、終端銷售等各環節有機銜接,農糧主業5年累計投資超320億元。該集團在全球主要糧食產區和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將全球糧食供應鏈系統與國內物流、加工、分銷網路有機對接,透過內外一體化運營,實現對供應鏈的高效掌控,暢通供需迴圈。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農糧市場劇烈波動等複雜形勢,中糧的農糧核心主業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超同期、超歷史。疫情暴發之後,中糧集團第一時間起運首批保供物資向武漢集結,並向社會公開承諾“供應不斷、價格不漲、質量不降”。為這些承諾提供支撐的正是強大的糧油食品核心主業。他們能夠迅速調整調集,把原料、產能、庫存和市場需求對接起來。疫情期間,中糧集團累計向全國供應包裝糧油近180萬噸、白條豬超過14萬頭、小包裝肉食860餘萬盒。
今天的中糧集團已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糧商。農產品年經營量達到1.6億噸,營收50%以上來自海外業務,主要農產品全球綜合加工能力超過7000萬噸,中糧集團在國際糧油及農產品市場中掌握了一定話語權,對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資源擁有全球配置能力。
以改革釋活力
中糧集團各項業務均面臨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既要與體制靈活的本土民營企業競爭,還要與實力雄厚的國際糧商角逐。中糧集團瞄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大糧商,以改革做大農糧核心主業規模、提升效率,探索化解國有企業在充分競爭行業生存發展、做強做大的問題,走出了一條以改革促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作為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企業之一,近年來,中糧集團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最佳化資源配置,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三項制度改革,創新市場化體制機制,有力促進了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截至“十三五”末,集團營業收入較2015年增長23%,總資產增長48%,利潤總額增長5倍。
透過混改,中糧集團引入不同領域有優勢的投資者,快速補齊企業在資本、技術、團隊、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促進業務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今年,中糧將加大力度完善核心業務佈局,聚焦主責主業、重要品種、要害環節和核心能力,確保全年核心業務投資佔比不低於50%,中糧集團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也將全面推進。
帶動行業發展
“中糧跟我們簽訂了收購訂單,承諾了最低收購價,今年的收入心裡有底了。”湖南省汨羅市桃林寺鎮種糧大戶吳安保高興地說。為解決農戶種糧後顧之憂,中糧岳陽米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簽訂了6000畝糧食的收購訂單,並選派技術能手進行實地指導,促進農戶豐收增收,推動農業提質升級。
在黑龍江延壽縣,中糧以“訂單農業”推進當地水稻種植、加工、品牌打造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糧前期投入60萬元推進水稻覆膜田專案,助力其提高產量和品質,從而提升溢價。中糧糧谷下屬大米加工廠與當地合作社合作,建設2萬畝水稻種植基地,按照市場需求種植優質水稻並保證收購,帶動當地就業1000多人。
作為農業龍頭企業,不僅要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還要引領全行業發展和帶動全產業鏈增收。中糧貿易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說,以訂單農業為引領,中糧提供收儲、農事、金融等全產業鏈服務,近5年累計服務面積超1000萬畝,累計收購糧食超1000萬噸。
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呂軍表示,中糧把企業戰略融入國家戰略,在新時期服務鄉村振興,保障人民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