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股價大跌30%,曾市值超2000億的養豬龍頭,要被市場“拋棄”?

由 烏雅竹雨 釋出於 財經

養豬,這是近兩年來最好的生意。

不少的養殖企業,靠著這一輪"超級豬週期"大翻身。

牧原股份藉著豬價的暴漲,市值增長超5倍,並一度成為中小板的市值之王;賣飼料的新希望也藉著這個最強風口,兩年時間市值增長超1000億。

然而,也有一些例外,並不是所有的養豬企業都出現了大漲的情況。例如A股的"養殖業大戶"溫氏股份,股價就不漲反跌。

作為中國最大的養殖業企業,溫氏股份的股價走勢明顯對不起它的龍頭地位。在其他的養殖企業股價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溫氏股份的股價卻不斷下跌,在近半年的時間股價下跌超過30%,並創出了兩年來的新低。

豬週期下業績持續增長,龍頭地位明顯,但是二級市場上股價卻是跌跌不休,這個A股的"養殖業大戶"緣何不受市場待見?

"不一樣"的養殖業大戶

溫氏股份的"發家史"頗有傳奇色彩。

1983, 時值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經商潮"席捲全國,已經53歲的溫氏股份創始人溫北英放棄了手中的鐵飯碗,毅然決定"下海"經商。

溫北英帶著兒子溫鵬程以及同村的溫氏本族一共8人,各自出資1000元,按"七戶八股"的方式創辦了簕竹養雞場。和很多"單幹"起家的創始人不同,溫北英一開始就想著以合作的方式來辦企業,而這個思想也一直延續到後面公司運營的新模式。

在溫北英和溫鵬程父子倆的帶領下,養雞場的發展十分迅速,不到5年的時間,小小養雞場的產值就突破了200萬大關。不過,到了1989年,雞肉市場持續疲軟,養殖戶開始虧錢。為了保障養殖戶的利益,溫氏果斷將原來的"代購代銷"的合作模式轉變為了"保價收購",並創立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

在採用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之後,養雞場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1994年,不斷擴大的養雞場銷售額已經突破了億元大關。不久之後,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誕生,併成長為了廣東的一個知名品牌,在養殖行業開疆擴土。

1997年,看到了養豬行業巨大的潛力之後,溫氏股份也開始涉足養豬業,戰略方向也從"專養一隻雞"拓展到"再養一隻豬"。隨後,兩線並進,溫氏股份很快成長為了養豬養雞"雙料龍頭"。到2010年,溫氏集團實現上市肉雞7.24億隻、肉豬505萬頭,總銷售值達220億元。

2015年11月2日,溫氏股份成功登陸A股市場。上市首日,股價即出現暴漲,市值一度超20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業板"巨無霸"。

養雞成為負累,"雙線並進"弊端多多

除了"公司+農戶"的模式以外,溫氏股份和其他養殖企業不同的地方,就是"雙線並進"。不過,這個"雙線並進"的模式,在當時看似乎有很多的優點,但是到了現在看,反而成為了負累。

從經營分析來看,溫氏股份的肉豬佔收入比例為64.79%,肉雞則佔28.8%。受到雞肉價格近期大幅下跌的影響,溫氏股份出現了"一邊賺錢,一邊虧錢"的窘況。而且,由於豬肉和雞肉的週期並不相同,未來也十分可能繼續著這一種情況。這對於溫氏股份來說,並不是好現象。

如果未來豬肉價格見頂回落,而雞肉價格又繼續下跌,那麼溫氏股份很容易出現鉅額的虧損。

市值被超越,"公司+農戶"模式過時了?

依靠著"公司+農戶"的模式,溫氏股份在前30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但是在近幾年,特別是在2015年上市以後,這種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

"公司+農戶"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效率上。絕大部分的養殖業企業都是使用"自繁自養"的模式,從出生到最後出售全部由企業控制,十分高效。而溫氏股份則是提供豬崽和飼料,其餘由農戶進行養殖,這種模式要進行多次的溝通,效率並不高。

除了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外,利潤被壓縮也是這種模式下的另外一個弊端。雖然這種經營模式具有"輕資產"的優點,但是利潤需要分給養殖戶,利潤會被明顯壓縮。從和牧原股份的毛利率比較來看,2020年牧原股份的毛利率高達63.27%,而溫氏股份的毛利率則僅為38.39%,差距不可謂不小。

還有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管理控制不便,2018年非洲豬瘟就給溫氏股份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和"自繁自養"不同,一旦行業出現了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以農戶代養雞、豬的溫氏股份就會首當其衝。

從目前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溫氏股份的市值已經被牧原股份遠遠甩開。與其說這是兩個企業的差距,不如說這是兩種不同經營模式之間的差距,或許這種"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已經過時了。

憑藉著"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以及"雙線並進"的生產策略,溫氏股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這兩個溫氏引以為傲的核心,現在已經顯現出了巨大的弊端。股價的大幅下挫給溫氏股份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及時轉變經營模式,"養殖業大戶"也難逃週期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