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8.3%的驅動下,今年前3個月結售匯資料同樣保持“高位執行”。
4月23日,外管局釋出最新資料顯示,按美元計價,今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順差達到885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達到1213億美元。
在多位銀行人士看來,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順差增加,與當前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外貿出口持續活躍、全球資金大舉加倉人民幣資產的趨勢“高度吻合”。資料顯示,一季度中國貿易順差高達7592.9億元人民幣(約合1168億美元),擴大690.6%,與同期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幾乎相同,此外今年前3個月跨境雙向投資呈現一定額度的淨流入,也增厚了銀行結售匯順差額。
儘管高額貿易順差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他們投機押注人民幣匯率漲跌獲利的熱情驟然降溫。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王春英透露,今年以來,市場主體仍保持逢高結匯、逢低購匯的理性交易模式。今年1-2月人民幣升值時期,購匯意願相對增強,購匯率較去年12月增長1.6個百分點;3月美元走強令人民幣貶值,結匯需求開始湧現,結匯率較1-2月上漲3.1個百分點。此外,企業外匯交易以滿足實際業務需求為主—— 一季度企業出口和貿易項下的結匯同比分別增長39%和38%,進口和貿易項下的購匯分別增長19%和23%,兩者增幅比較接近,反映多數企業預期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基本平穩。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遠期結售匯和外匯期權簽約規模合計達到2904億美元,較2019年、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大幅增長95%,且遠高於一季度跨境外匯收支增速與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增速,進一步凸顯市場主體匯率避險意識增強,風險中性經營理念提升。
但是,中國外貿順差與銀行結售匯順差能否持續高位執行,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變數。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正加大中國企業的進口付款成本,導致貿易順差與銀行代客結售匯資料可能趨於回落,另一方面美聯儲趨於收緊貨幣政策也令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出壓力加劇,同樣對中國國際收支均衡構成新的衝擊。
王春英表示,外管局預計今年中國經常賬戶仍會保持合理的順差規模。首先,雖然海外產業鏈恢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令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增幅減少,但全球經濟復甦也給中國出口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撐。因此今年貨物貿易仍會保持一定規模的順差;其次,在服務貿易項下,隨著疫苗接種推進速度加快,跨境人員流動的限制可能會出現鬆動,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擴大依然受限;第三,經常賬戶順差主要取決於國家經濟結構,中國出口商品種類齊全且產業鏈完備,對經常賬戶保持合理順差規模提供有力的支撐。
她認為,面對美聯儲趨於收緊貨幣政策,中國有條件保持國際收支與外匯市場均衡。首先,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增強可以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遏制單邊升值與貶值預期,令資本流動趨於理性;其次,中國外債結構正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比如本幣外債佔比上升至42%,較去年3月底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有效降低了貨幣錯配風險,且衡量外債風險的幾個關鍵指標,無論是外債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與短期外債/外匯儲備佔比,中國仍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總體風險可控;第三,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與直接投資繼續呈現一定規模的順差,穩定的資金流入將增強中國國際收支的穩定性與韌性。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無礙”經常賬戶保持合理順差規模
在多位銀行人士看來,一季度企業在外匯市場的“理性”交易還表現在兩個方面。
就外匯融資而言,截至2021年3月末,中國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境內外匯貸款餘額較2020年末增加296億美元;其中,進口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跨境貿易外幣融資餘額增加214億美元,這既與當前外貿規模持續高位執行吻合,也反映越來越多企業正趁著1-2月人民幣迭創年內新高之際,加大外匯融資以降低匯兌操作成本。
就外匯存款而言,截至3月底,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境內外匯存款餘額較2020年末增加330億美元,彰顯企業正在加大“逆週期操作”——趁著人民幣匯率走高,趁著匯兌成本走低視窗期儲備更多外匯資金以應對未來業務需求。
“這背後,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增加有效釋放了市場壓力,驅動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能力持續增強。”一位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業務主管向記者指出。截至去年底,境內外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一年期的歷史波動率分別達到4.3%和5.1%,均較年初上漲0.6個百分點,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匯率波動彈性的增強,令企業持續壓縮對人民幣匯率單邊大幅漲跌的投機押注,促進市場匯率調節和市場理性交易行為升溫的良性迴圈。
在積極增強匯率風險管理同時,外貿企業如何應對當前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壓力,儼然成為一大問題。因為它不但考驗著企業運營實力與出口產品定價能力(維持產品利潤率),也影響著中國貿易順差與銀行結售匯順差能否持續“高位執行”。
王春英表示,外管局側重從國際收支角度評估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影響。比如企業進口支付額若相應增加,將對中國國際收支均衡構成多大影響。
“一季度中國進口支付額有所增長,但出口收入額也實現不錯增長,當季貨物貿易順差仍實現約7600億元人民幣,高於前兩年的平均水平。在此情況下,一季度經常賬戶維持了基本平衡、小幅順差的格局,應該說在大宗商品漲價下,中國國際收支總體狀況還是健康的。”她表示。
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告訴記者,鑑於去年中國外貿順差大幅增加有效支撐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當前華爾街金融市場正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構成“較大制約”,甚至影響到經常賬戶能否繼續處於合理均衡狀況。
王春英分析說,近年中國經常賬戶始終處於合理均衡區間,即便疫情衝擊也不會改變這種格局。目前,中國相關部門經常使用經常賬戶差額/GDP的比值以衡量經常賬戶差額是否在均衡區間。儘管去年以來經常賬戶順差絕對值有大幅增加,但它與GDP的比重依舊保持在1.9%,低於一些全球貿易順差國,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內外部均衡的基礎相當穩固。
跨境雙向投資延續均衡格局
面對今年前3個月中美利差收窄與人民幣匯率衝高回落,中國跨境雙向投資依然延續總體均衡格局。
在企業跨境雙向投資方面,今年1-3月份非金融企業實際使用外資較2019年、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增長34%,今年前2個月非金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與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相當。
在證券項跨境雙向投資方面,今年1-3月份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737億美元,境內主體透過港股通參與香港股票市場淨買入港股達到3111億元人民幣,實現了資本進出相對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3月美元回升與美債收益率快速飆漲,當月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規模較1-2月出現明顯回落,令不少投資機構擔心若中美利差持續收窄與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回落,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興趣還將下滑,甚至可能出現資金流出狀況。
資料顯示,儘管一季度海外資本淨增持人民幣債券633億美元,環比增長11%,但在3月份,外資僅增持人民幣債券33億美元,比1、2月份歷史高位出現回落。
王春英表示,海外資本對人民幣債券的增持趨勢仍會延續。
首先,中國相對良好的經濟增長基本面為海外資本增持人民幣債券提供了根本支撐。
其次,外資增配人民幣債券仍有巨大空間,截至去年底,外資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規模,佔境內債券市場託管總量的3%,低於美國28%,日本14%,巴西9%等,隨著境內債券市場持續對外開放,外資持債佔比還會有較大幅度提升空間。比如3月底富時羅素宣佈從10月起分階段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有市場機構預測中國債券市場將迎來逾1300億美元資金流入。
第三,中國債券的收益率仍具有相對優勢,儘管當前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利差收窄至160個基點,但仍處於歷史中高水準,在全球負利率環境下,人民幣債券仍為境外投資者提供非常好回報和多元化投資組合選擇;就收益穩健性而言,今年以來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幅度僅有26個基點,同期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幅度高達87個基點,人民幣債券相對低的利率風險與較強的價格穩定性,給追求穩健收益的境外境外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提供了良好的長期配置價值。
第四,人民幣資產呈現一定的避險資產屬性。比如3月份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企穩復甦令債券收益率較快上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市場外資流入規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但中國仍保持外資淨流入,表明人民幣資產呈現一定的避險屬性。
多位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儘管3月海外資本新增人民幣債券規模僅有33億美元,但較2019年與2020年同期有所增長。因此3月海外資本增持人民幣債券規模較大幅度下滑,主要是基於季節性因素、機構投資者在財年業績報表計算前調倉出售盈利資產(增加利潤)等原因。從長遠而言,海外資本仍將持續大舉增持人民幣債券,為中國外匯市場平穩執行與國際收支均衡帶來更穩固的基礎。
王春英強調說,未來中國外匯市場保持平穩執行,還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國持續積極促進內需與外需增長,出口與進口增長,引入外資與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令經常賬戶與跨境投融資保持在合理均衡區間;二是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大趨勢會提振市場信心,造就更穩健的人民幣;三是對外開放穩步推進有助於跨境資本均衡流動;四是日益彈性波動的人民幣匯率正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穩定器”作用,有助於外匯市場自主調節和平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