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曠視科技IPO重啟:盈利痛點難解,虧損高達165億

由 伯國平 釋出於 財經

文 | 金衛

曠視科技IPO重新恢復。

5月16日晚,上交所網站披露,恢復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發行註冊程式。

作為“AI四小龍”之一,曠視科技上市之路比較坎坷。早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曾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年11月,曠視科技進行過一次港股上市聆訊,但未能透過。2020年2月25日,曠視提交上市申請6個月後,曠視港股上市程序狀態顯示為“失效”。

2021年,曠視科技轉戰科創板,這一路還挺順利,2021年9月獲上市委會議透過。不過,2022年3月,因上市檔案中財務資料有效期問題,需補充提交資料而中止其發行註冊程式。

此次科創板註冊程式恢復,意味著曠視科技將繼續A股上市程序。

不過,目前曠視科技上市依然面臨盈利痛點,公司近年來仍處於虧損階段,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淨虧損18.58億元,累計未彌補虧損超165億。這也是AI四小龍共有的痛點,除此之外,曠視科技還面臨資料安全、資料合規等監管問題。

人臉識別風波

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均出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全工程師出身的團隊很快就獲得了業界關注,斬獲多方融資,包括阿里巴巴、工銀資管、陽光保險、螞蟻金服、富士康等,累計融資額超11億美元。

招股書稱:曠視科技是一家聚焦於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慧公司,面向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提供經驗證的行業解決方案。

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被喻為“AI四小龍”,目前商湯於2021年底在港股上市,雲從科技擬於5月底登陸科創板,5月18日開始了申購,依圖科技已經撤回上市申請,曠視科技有可能成為第二家A股上市的“AI四小龍”。

相比於“AI四小龍”,曠視科技屢屢受到關注是其“人臉識別”技術,其消費物聯網業務中的“身份驗證”“虛擬試妝”,城市物聯網業務中的“人工智慧攝像頭”“智慧建築管理”等,均與人臉識別相關。

曠視科技的人臉識別從技術走向商業落地,與阿里巴巴提供的掃臉支付應用場景密不可分。

2015年,馬雲透過“刷臉支付”在德國電子展開幕式上刷臉買郵票,這套系統是由螞蟻和曠視科技Face++合作研發。目前,阿里系也是曠視科技最大的股東。

人臉識別這種新科技,對原有的社會生態衝擊,以及監管問題也屢屢引發社會風波。

最大一次風波是在2020年,李開復在公開演講中的“口誤”,表示曾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拿到大量的人臉資料,引發社會關注。

曠視科技第一時間出來澄清,宣告始終尊重並致力於協助客戶確保資料安全,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資訊。

近年來監管愈加嚴格,資料安全紅線不能碰,特別是對於人臉資料這樣的隱私資料,消費者也持敏感與謹慎的態度。

這次曠視科技上市,證監會在註冊階段的第一輪問詢中,證監會提出了8項問題,主要圍繞在關聯交易、兩次招股書業績問題以及資料安全的敏感性問題。

時隔兩日,證監會下發了第二輪問詢,其中資料合法性問題再次受到關注,目前曠視科技尚未就此作出回應,兩輪問詢,問題都較為集中,這在IPO企業中並不多見。

虧損160多億

目前,AI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盈利困境,曠視科技也不例外。

根據曠視科技最新的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8.54億元、12.60億元、13.91億元、6.70億元;同期虧損金額分別為28億元、66.43億元、33.26億元、18.65億元。

截至2021年6月末,曠視科技的未彌補虧損為165.96億元。

曠視科技對虧損的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賬面虧損,以及公司正處於發展期,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究創新及市場開拓。

招股書顯示:研發上,曠視科技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26億元,佔同期總收入都在70%以上。

曠視科技在提示風險時稱,其在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領域的研發、產品市場拓展等方面仍保持較大投入規模,公司未來一定期間可能無法盈利,累計未彌補虧損將持續存在,無法進行利潤分配。

AI企業的困境

為曠視科技貢獻營收的主要業務為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

最主要的收入還是由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所貢獻的,連續四年均超過60%,在2021年前半年更是達到了72%的佔比。

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主要應用於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築管理,消費物聯網則是曠視科技的核心優勢業務,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提供雲端 SaaS 類及移動終端類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以服務或軟體為主要形式。

從曠視毛利率來看,最高的是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達到86%,但是這個毛利最高的好生意所貢獻的營收佔比卻越來越低,由30%降至20%左右。

給營收帶來最主要貢獻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毛利率卻只有20%左右,因此拖累了整體的毛利率,導致曠視科技在行業內墊底。

作為一家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城市物聯網業務收入中,佔比最高的卻是硬體收入,2021年上半年,該業務中硬體收入的比例已經高達73.25%。

招股書稱,公司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通常以軟硬體結合的形式交付,其中底層演算法、作業系統等核心軟體由公司自主研發提供;伺服器、攝像頭等硬體載體透過採購第三方產品或由ODM/OEM廠商代工生產。

換句話說,儘管曠視科技招股書中不斷提及“AI定義硬體”,但實際上賣攝像頭和伺服器才是曠視科技最主要的生意。

也正是由於曠視科技本身不生產攝像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支付高額硬體成本,進一步導致公司毛利率下滑。

報告期內,公司採購軟硬體及ODM/OEM產品分別為6.24億元、14.72億元、10.94億元、4.09億元。

這背後也體現了曠視科技軟硬化一體解決方案,硬體裝置往往透過採購的方式購入,自然給成本帶來了較大的負重。

事實上,曠視科技體現了AI企業的困境,行業尚在發展初期,導致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而下游的傳統硬體廠商也在擠壓AI公司的市場空間,另外傳統硬體廠商諸如海康、大華等已在推進自研演算法業務,這也給AI企業帶來另一重競爭。

本次IPO曠視科技擬募資60.18億元,計劃用於基礎研發中心建設專案、AI視覺物聯網解決方案及產品開發與升級專案、智慧機器人研發與升級建設專案、感測器研究與設計專案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研發投入大、盈利困難,資料安全又屢被質疑,曠視科技上市之路註定坎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