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支付為什麼讓我們消費更多?

無現金支付為什麼讓我們消費更多?

投稿來源:陳根

數字經濟的發展讓數字貨幣成為大勢所趨。我國關於數字貨幣的籌劃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支援下,央行成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

這些年數字貨幣開發的訊息一直在持續披露,今年4月,網路更是曝光了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按照時間計算,央行在今年落地數字貨幣也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毫無疑問,數字貨幣的落地將改變我們的現有的支付方式,或許也將給全球的貨幣體系帶來巨大變革。但經濟學的巨大變革影響的從來不止是經濟,還將對社會行為和消費心理等產生無形影響,數字貨幣也是如此。

貨幣變革引導支付變革

在進入貨幣變革引發的支付方式變化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貨幣的變革歷史。

在貨幣出現以前,最初的消費是以物易物的一種去中心化的制度安排,但是由於交易效率極低,供需耦合難度較大,缺乏統一價值衡量標準,因此極大限制了人類的經濟活動和貿易範圍,於是就有了金銀等貴金屬的產生。

金銀即最初的貨幣形式,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授貨幣和金融史課程的波爾泰維奈(Natacha Postel-Vinay)教授說,貨幣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明,它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根本變化。

第一次有記錄的貨幣使用,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還處於古巴比倫文明時期的古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巴比倫時代,人們使用大塊的銀,這些銀是根據一種叫謝克爾(shkel)的標準重量來計算的。從巴比倫開始有了最初的價格記錄,是由祭司在馬爾杜克神廟記錄的,同時還有最初的賬簿和最初的債務。

當巴比倫有了貨幣經濟所需的許多基本要素後,包括銀的純度接受定期測試以及對國王或政府的信任。人們相信國王或政府能保證貨幣的價值,也就誕生了國家信用為背景的貨幣,即純信用貨幣。

紙幣實現了信用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中國最早使用紙幣是在唐朝(公元618-907年),當時的紙幣是私人發行的信用票據或交換票據。但直到17世紀,歐洲才開始接受這種想法。

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貨幣的發展,於是我們走進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時代。1946年,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弗拉特布什(Flatbush)國家銀行的比金斯(John Biggins)發明了信用卡。隨後,信用卡在美國被推廣到旅行推銷員,供他們在旅途中使用。1966年6月29日,英國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發行了英國第一張信用卡。

1979年10月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率先代辦香港東亞銀行的東美信用卡/Visa,信用卡從此進入中國市場。此後,銀行卡業務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大銀行都發行了自己的銀行卡,併為提升持卡人使用場景和體驗,配套相應的受理裝置POS機。刷卡行為成了八、九十年代高階上檔次的消費行為。

很快,大家就發現POS機存在的侷限,POS機擠佔櫃檯,費率標準不一導致商戶成本激增,賬務管理困難,且持卡人受理範圍受限,造成權益受損。於是,1993年6月國務院啟動了以發展我國電子貨幣為目的、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的各類卡基應用系統工程。至此,銀聯的時代到來。

當銀聯和各大銀行線上下市場策馬奔騰之時,線上支付,正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走向了另一條“康莊大道”,這就是支付機構。2003年,在杭州西湖畔,支付寶作為淘寶旗下的部門推出“線上擔保交易”並服務於淘寶。支付寶改變了中國支付市場的格局,並深刻影響了接下來的十幾年的支付市場發展。

貨幣是人類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重要發明。在經歷了物物交換、金銀本位制之後,信用貨幣成為貨幣史上的重要跨越。如果說紙幣實現了信用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那麼建立在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大資料等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實現了信用貨幣由紙質形態向無紙化方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

毋庸置疑,貨幣4.0的數字貨幣的落地將再一次革新我們的支付方式。我們從以物易物到金銀交換,信用貨幣以一種更快的更迭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支付手段。而這次,數字貨幣又將帶著我們朝怎樣的支付方向發展?

數字貨幣會讓我們消費更多嗎?

比之於之前的以物易物、金銀交換、現金交易,歷史必然朝著無現金的社會發展。電子支付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口袋裡沒有現金,也就沒有掏錢的麻煩,而提款機就在我們的口袋裡。此外呢?

不少人注意到,在電子支付普及以後,金錢和價格成了數字,而這好像使得我們的消費更容易實現。那麼,使用電子貨幣消費是否會讓我們花費更多?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多方面因素。在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研究,人們在失去100英鎊時感受到的痛苦比獲得100英鎊時感受到的快樂要多。換句話說,損失帶來的痛苦更傷人,儘管這兩筆錢的數目完全相同。

這種心理上的洞察推動了經濟學領域的巨大變革。在古典經濟學中,學者們基於人們行為理性的假設(一個人就可以同樣對待等額的損失和收益)得出結論,而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錯誤的。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和消費心理學等分支學科。

在這個相對較新的學科中,著名研究人員之一普雷勒克(Drazen Prelec),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曾進行過一項無聲拍賣的研究。這次拍賣是為著名的斯隆商學院(SloanBusinessSchool)的學生舉辦的,拍賣的是已經售罄的NBA籃球賽的門票。研究人員告訴一半的競標者只能用現金支付,另一半人則被告知只能用信用卡支付。

結果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平均來看,信用卡買家的出價是現金買家的兩倍多,這意味著用信用卡花一美元的心理成本只有50美分。無現金消費顯然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許多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

盧萬大學(Louvain)的博士後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埃弗雷迪(Emir Efendic)認為,在消費中,重要的是反饋。使用信用卡,不能得到即時反饋,不能馬上就看到被扣除的金額。如果失去了反饋,那麼確實,你會花更多的錢。

微信支付就有這樣的反饋機制,每次微信支付後收到通知,餘額和付款會實時顯示。這種即時反饋就導致微信與信用卡的消費效果不同。這種消費的反饋機制可以防止我們過度消費,但消極的一面是,它剝奪了我們消費的快樂。這種心理成本,被麻省理工學院的普雷勒克教授稱之為“道德稅”。很顯然,數字貨幣的反饋機制也將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而這需要更多科學的研究。

當然,現階段央行首推的數字貨幣還未實現落地。但我們已經可以預見,數字貨幣對未來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巨大改變。從支付方式到消費行為或許都將再經革新,正如歷史上的每一次變革一樣,經濟學的巨大變化影響的從來都不止是經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25 字。

轉載請註明: 無現金支付為什麼讓我們消費更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