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海外業務赴港上市 海底撈再尋擴張路
一家餐廳將“撈”出三家上市公司。7月13日晚間,海底撈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海國際”)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以實物分派方式分拆,並以介紹形式上市。如果上市成功,這也意味著繼海底撈、頤海國際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火鍋產業版圖上將再添“一員”。
關於分拆海外業務的原因,招股書中也提到,分拆將使海底撈海外餐廳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臺,從而尋求更好的發展。但擴張的同時,風險邊際也被放大,如何扭轉海外業務連續幾年的虧損,也是海底撈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海外門店擴至97家
公開表露意向兩天後,特海國際向港交所正式遞表,摩根士丹利和華泰國際在本次交易中擔任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餐廳以來,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海外餐廳網路已在四大洲的11個國家擴至97家門店。
規模的擴張,並未能掩蓋接連虧損的“困局”。資料顯示,2019-2021年期間以及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海外餐廳收入分別約為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及1.09億美元。同期期內虧損分別約3302萬美元、5376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
正如資料顯示,疫情對於海底撈海外餐廳的經營帶來了一定影響,與國內市場的情況相似,海外海底撈餐廳的翻檯率也有所走低。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表示,由於疫情及限制措施,海底撈海外餐廳整體翻檯率從4.1次/天下降至2020年的2.4次/天和2021年的2.1次/天。
據瞭解,特海國際及其附屬公司主要負責海底撈的海外業務,如果分拆及上市完成,張勇將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之一。關於海底撈海外餐廳的上市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絡到海底撈,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覆。
上市不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國際本次選擇的是以介紹形式於港交所主機板上市。介紹形式上市是指公司在上市前不需要實質上拿出股票向社會公眾銷售,而直接申請上市,僅獲得掛牌買賣的資格,並不涉及即時資金的籌集。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指出,由於省略了發行新股等環節,介紹上市能夠使企業快速上市。一般來說,急於上市的企業會選擇此種方式。海內外市場在戰略、模式、團隊結構、供應鏈等存在差異,海底撈會根據當地市場的特點來調整策略,因此分拆海外業務能夠使海底撈各板塊獨立發展,避免相互影響,從而打下基礎。另外,海底撈分拆海外業務也能為投資人帶來更多選擇。
“海底撈當下的目標是使海外業務儘快上市,而不是為其募集更多資金。當海底撈有了更細化的戰略以及更多投資市場的關注時,再進行融資也不遲。”賴陽進一步表示。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則表示,無論是從戰略、管理還是資源調配方面來說,海底撈分拆海外業務能夠使其更專注於各板塊業務,從而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關於分拆海外業務的原因,海底撈在招股書內亦有所披露,分拆能為各板塊業務更好地分配資源,並將使海底撈海外業務能夠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臺,有利於海底撈和其海外業務的現有業務及未來擴張。同時,分拆後各板塊的管理團隊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各自業務。另外,分拆還能提升海底撈海外餐廳的業務形象和市場影響力。
還需講好盈利故事
從海底撈整個業務線來看,無論是海內或是海外均在不斷尋找緩解業績的最優解,此次分拆上市也被業內視為一個自救和突圍的舉措。
但擴張的同時,風險邊際也被放大。據招股書顯示,海底撈海外餐廳將繼續擴大其餐廳網路,但可能會增加風險及不確定性。例如,海底撈海外餐廳的擴張可能會導致其企業文化或餐廳質量下降,從而影響品牌聲譽。另外,人員成本增加、新店開業前的支出和食材供應等,都增加了海底撈海外餐廳的擴張風險。
“盈利對於上市企業至關重要,從目前看來,海底撈海外餐廳還處於虧損階段,這也是海底撈需要思考的問題。”文志宏指出。
文志宏進一步指出,若海底撈海外業務分拆上市成功,海底撈需要保證整個體系中各業務相互協同和支撐。在此基礎之上,各板塊才能基於自身情況進行擴張發展,從而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從品牌發展的角度來講,海底撈還需在產品品質和消費者體驗等方面再做提升,並以同樣的高標準佈局海外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郭繽璐 張天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