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業化的華為系高管出走,寒武紀的研發拖累利潤故事還能講多久

推動商業化的高管離職,銷售人員僅佔兩成,高額的研發費用拖累淨利潤,寒武紀的故事還能講多久?

上市兩年的寒武紀,燒錢還在不斷加速。

8月13日,寒武紀釋出2022年中報,上半年淨虧6.22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59%,主要因為研發費用的增加。

或受業績不及預期影響,8月15日開盤,寒武紀大跌超4%,收報64.92元/股,市值260億元。較20年上市初高點已跌去超900億元,機構股東也在解禁後紛紛清倉離場。

有意思的是,公司募資的熱情與資本市場的冷淡形成鮮明對比。今年7月,寒武紀又丟擲一份26.5億定增預案,全部投向晶片研發專案與補充流動資金。

光研發未完全轉化商業化的寒武紀,何時才能盈利?

史上“最燒錢”半年報

最新財報中,寒武紀虧損幅度創下新紀錄。

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72億元,同比增長24.6%,淨虧損6.22億元,扣非後淨虧損為7.57億元。而2019至2021年,同期淨虧損分別錄得3080萬元、2.02億元、3.92億元,顯示大幅增長。

寒武紀將鉅額虧損歸咎於研發費用的增加。

報告期內,研發費用錄得6.29億元,同比增長51.45%,佔總營收比例增加65個百分點。從金額上看,2022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擴大虧損2.3億元,與公司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期增加2.14億元差不多吻合。

重商業化的華為系高管出走,寒武紀的研發拖累利潤故事還能講多久

圖:寒武紀財報

“主動虧損”的寒武紀,錢花到哪裡去了?發工資佔了大頭。

報告期內,寒武紀人員薪酬相關支出增加1.77億元,同比增長42.15%。由於積極引進人才,研發人員數量由上年同期的1002人增加到1207人。相當於多招了200人,就多發了1億多的工資。

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從2021年的25.72萬元增長到今年的30.9萬元,漲薪幅度超過了20%,與2020年對比已漲薪25%,2年的漲薪幅度為50.3%左右。

對於不斷升高的人員成本,公司表示,因晶片設計人才稀缺,為吸引行業高階人才,穩定研發人才隊伍,本期研發人員平均薪酬較上年同期也有所提升。透過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能為公司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砸錢搶人,對現金流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寒武紀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8.33億元,上年同期為-5.39億元,同比減少2.9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擴招的幾乎都是研發人員。截至6月底,公司員工超1500名,其中研發人員超過80%,銷售人員僅300人左右。

從這個角度看,半年內1200名研發人員花掉6個億,200個銷售卻能賺回1個億營收,或許還算“高效”。

華為系高管離職

如此變化的背景是,上半年華為系CTO梁軍的離職。

據悉,梁軍是出身華為海思的技術大牛。作為主架構師,曾完成多款高階複雜SoC晶片的架構設計,累計量產晶片超億顆,也是寒武紀內部大力推動與華為IP授權合作的“功臣”。

該合作被認為是“唯一賺過錢”的商業化專案,使寒武紀的業績迎來了暴發式增長,也為公司日後的上市打下了重要基礎。

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19年,寒武紀對華為海思終端智慧處理器IP授權業務的銷售金額為771.27萬元、1.14億元和以及6365.80萬元,佔到公司終端智慧處理器IP授權業務銷售收入比例的100.00%、97.94%和92.56%。

兩者的合作,終結於2019年華為麒麟810處理器搭載自研AI晶片。當年,寒武紀的ip授權業務營收發生斷崖式下滑,主要收入來源變成了智慧計算系統整合。

有內部人員表示,梁軍離開也意味著寒武紀內部的“海思系”與“中科系”內訌的暫結。目前寒武紀的核心技術人員減至3名,分別為陳天石、劉少禮、劉道福,均為寒武紀創始團隊核心成員,是寒武紀內部的“中科系”(均為中科院出身)。

在梁軍被傳出離職的1月,寒武紀就有68名激勵物件放棄21.6萬股的股票激勵離職,按當時的價值高達近2000萬元。

於是今年3月,外部力量梁軍因“與公司存在分歧”離職。公司股價也立刻大跌18.38%,市值蒸發超36億。市場擔心,在華為與寒武紀結束合作,以及企業背景高管離開後,全研發人員掌舵的寒武紀,將變得越來越不在意“商業化”。

“寒武紀一直在開發產品,卻不知道賣給誰。”分析觀點指出,“在最重要的手機端,海思、高通等等都用自己的,其它諸如瑞芯微、全志等等都推出了相關產品,各個雲廠商和大公司也都在自己開發相關加速晶片,並將其作為重要的降本增效手段。”

今年6月,董秘未正面回應商業化問題,僅表示研發費用是必不可少的投入,公司未來會全力提升營收。對於盈利,創始人陳天橋則表示:“公司內部對盈利有自己的規劃,當公司在市場上能佔據顯著份額,收入達到數十億量級時,一定會實現一個高水平的盈利”。

而去年營收僅為7億元的寒武紀,依舊埋頭研發“不顧”商業化,何時才能達到這一量級?

8輪融資不見盈利

過去五年半,公司虧損約35億元,營收仍可幾乎忽略不計。消耗彈藥飛快的寒武紀,募資卻並不算順利。

2016年,創始人陳天石兄弟在推進天使輪融資時就一度受挫,接觸了約20個機構後仍未談成。最後,時任元禾原點執行合夥人的孔令國拍板決定投資,2020年上市前又收到招銀國際等機構入股,將估值撐到近千億。

因科創板規則的支援,這家鉅虧的“AI晶片獨角獸”得以登入二級市場,自此開啟募資“綠色通道”——即使市場趨於保守,只要定增能發出去,就能收到錢。

IPO時,寒武紀募資總額25.82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募集資金淨額為24.98億元,較原計劃少3.03億元。主要投向三個晶片研發專案,包括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及系統專案、新一代雲端推理晶片及系統專案、新一代邊緣端人工智慧晶片及系統專案、補充流動資金。

今年7月,寒武紀又釋出了一份26.5億的鉅額定增,規模與IPO近似,預計投向三個不同於此前的新研發專案,包括先進工藝平臺晶片專案、穩定工藝平臺晶片專案、面向新興應用場景的通用智慧處理器技術研發專案,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表示,上述專案是對主營業務智慧晶片產品的進一步演進,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是基於公司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和技術創新,以及雲端產品線、邊緣產品線日益豐富,是保障公司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若上述定增順利釋出,結合IPO前6輪融資,寒武紀募資規模或已超百億。

然而,在22年新定增預案中,寒武紀仍未明確提及盈利時間表或商業化相關內容。

投入過大,週期過長的AI晶片,在一二級市場都不是性感的概念,資本還需看到商業模式與盈利預期。

在7月最新機構投資者交流記錄會上,9個問題中有一半都是針對募資投向、定增必要性,以及商業模式。公司回應依舊“曲高和寡”:國內AI晶片高階先進產品的市場份額距離行業龍頭企業還有顯著差距。募投專案是行業發展趨勢及公司研發創新、產品化、業務深度拓展的必然選擇。

光募資不見盈利的“無底洞”故事,寒武紀還能講多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71 字。

轉載請註明: 重商業化的華為系高管出走,寒武紀的研發拖累利潤故事還能講多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