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270億,股價卻下跌了40%,格力進入“至暗時刻”?

來源: 侃見財經

格力的下跌並未因鉅額回購而結束。

一輪又一輪的回購,沒能換回市場的信心,面對情緒的集中宣洩,格力的股價又創下了兩年多以來新低。

面對市場的選擇,格力似乎到了“至暗時刻”。

作為A股市場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製造業的龍頭企業,實際上這也並非格力第一次遭遇到“困難”時刻。

企業的發展沒有一帆風順,作為A股市場的分紅大戶,對於格力和董明珠來說,這是一場考驗,也是一種修行。

時間的時鐘撥回到1992年,當時董明珠以一人之力做出了1600萬的銷售額,佔到了整個公司銷售業績的八分之一。

出色的業績加上敢闖敢拼的性格,董明珠又被派去開拓南京市場。一年以後,董明珠便取得了3600萬的出色銷售業績。

時代選擇的人,總會有時代特殊的印記。

1994年,格力遭遇了第一個“至暗時刻”。

公司庫存嚴重積壓,三角債務不斷,再加上薪資改革,格力流失了大批的業務骨幹。

於是,公司臨危受命董明珠成為格力的經營部長,而董明珠權衡之下,她放棄了一線“高薪”銷售的位置。

讓外界震驚和詫異的是,董明珠上來之後,第一個就拿自己“開刀”。她不僅逐步削弱了銷售人員的權利,並且禁止業務人員拿回扣,且“先款後貨”成了格力的一項基本政策。

在董明珠的努力下,格力逐漸地在空調市場脫穎而出。

2005年,格力經歷了第二個“至暗時刻”。

彼時,格力電器啟動了股份制改革,而開利集團也計劃9億元對格力電器展開整體收購,董明珠帶頭找到了上級單位,在諸多的努力之下,最終格力電器避免了被收購的命運,從此格力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後來董明珠回憶稱,我們當時看到很多企業例如中華牙膏、飛鴿等品牌被外資收購之後就銷聲匿跡了,如果當時格力電器被收購,那麼我們可能也只是外資品牌的一個加工基地。

2012年,朱江洪退休,格力正式進入了董明珠時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董明珠開始全方位,多角度地為中國製造搖旗吶喊。

為了掌握核心技術。董明珠沒有讓格力走上併購之路,而是堅持自主研發。所以,格力電器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國內招聘自己培養,為此格力甚至沒有聘請過一位外國專家。目前,格力電器已經擁有16個研究院、1045個實驗室和126個研究所了。

在去年的一場交流會中,董明珠也曾說過:“海歸確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格力的人才都是在自己隊伍裡培養出來的,我要培養的是認同格力企業文化和有自我創造能力的團隊,這個需要時間。”

2019年,高瓴資本以46.17元/股價格,以總價416億拿下格力電器15%股權。雖然兩年過去了,高瓴資本也被套其中,但是這並不妨礙高瓴資本隨格力一起成長。

雖然在多元化的路上,格力偶有碰壁,但是不斷向好的經營業績仍然是格力天然的護城河。

如今,格力又到了“至暗時刻”,然而這一次卻與企業本身沒有多大關係。作為A股市場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製造業的龍頭企業,為什麼格力會遭到市場的如此對待?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市場大環境的原因;

第二,情緒的集中宣洩。

消費類的企業經過過去兩年的上漲,今年其股價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如果按照同類型的公司去做對比,格力並非是最“慘”的那個。

據統計,格力自去年年底的高點以來,下跌幅度約為40%,美的集團的跌幅也有35%。由此可見,大幅下跌並非格力一家的問題。

其次,從市盈率的角度而言,格力的動態市盈率為12.17倍,美的集團的動態市盈率也跌至15.88倍。最近一年多,格力電器已經耗費270億元進行回購,截至2021年6月30日,格力賬面上貨幣資金還有1344.55億元,

低谷是為了更高的反彈,雖然股價目前仍未止跌,但優秀的企業總能穿越所有的週期,跨過山和大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7 字。

轉載請註明: 回購270億,股價卻下跌了40%,格力進入“至暗時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