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求失衡原因何在

  最近,“緊缺”與“匱乏”的字樣屢屢見諸世界各大媒體。

  從煤價飆升導致的區域性“電荒”,到導致提車週期普遍延長的“晶片荒”;從英國因“用工荒”導致的“汽油荒”、歐洲“天然氣荒”,到聯合國釋出的資料顯示全球食品價格創十年新高。一些人判斷,短缺已經取代過剩成為經濟增長的阻礙。

  《經濟學人》認為,如今全球面對的問題是供應不足。該雜誌斷言:“這個匱乏的新時代威脅著全球的繁榮”。

  全球金融危機後,支出不足曾長期困擾全球經濟,世界進入美國投資人丹尼爾·阿爾伯特所說的“大過剩時代”。而今天,世界真的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匱乏時代”了嗎?

  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緊缺頻發的直接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市場的供求平衡。

  一方面是供給不足,疫情肆虐及各國的防疫限制導致的減產,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部分環節受到衝擊,國際物流全面受阻。

  另一方面是美國等國為應對疫情啟動大力度的財政刺激政策和“無上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擴大消費。世界貨幣美元持續貶值也刺激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低利率還大大增加了房地產的投機需求。

  從更深層次看,“碳中和”目標下的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貿易保護主義、市場壟斷、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原因都是當前供給端短缺的原因。

  一些媒體將當下的短缺狀況與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相類比。當時,西方經濟遭遇滯脹,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並存。1973年,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遇到了供給短缺。當時的媒體報道說,“商店食品貨架上什麼也沒有”。英國媒體甚至將即將到來的冬天和1978到1979年那個讓人難忘的“不滿的冬天”相提並論,認為當時出現的醫療、運輸、市政等停擺、供暖煤油短缺等問題可能再現。

  不過,與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相比,目前的供給端短缺似乎和當時不完全相同,一些導致匱乏的因素也在不斷變化之中。比如,當前的通脹水平似乎沒有失控危險;能源價格預期將回落;美聯儲也將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以逐步收緊貨幣政策。但如何面對由深層因素引發的“匱乏時代”,仍值得思考。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發展前進,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供給端短缺和匱乏的狀態,而匱乏又引領了改變與創新。甚至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正是“匱乏”引領塑造了人類的前行軌跡。

  田軒說:“今天面對供給端的短缺,我們只有再次順應人類變遷和發展的歷史邏輯,透過技術革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透過制度創新,調整和創新生產關係,才能在更高層次的歷史維度上保持人類社會整體向前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目前由資訊革命、新能源、人工智慧和生物製藥所帶動的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正在突破之中,正在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增長動力。它們也許是我們面對匱乏的解決方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25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供求失衡原因何在 - 楠木軒